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享和给予

http://www.sina.com.cn    《用心陪你长大》 

  某年的母亲节前,同事发过来一个PPT,打开看了,是漫画形式的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

  男孩子从小就在这棵树的庇护下玩耍,抓着它的枝子荡秋千,用它的叶子编皇冠扮演森林之王。玩累了,就躺在树干上睡一觉。孩子爱这棵树,这棵树感到很幸福。

  孩子长得大一点了,树感到有点孤独。一天,男孩来到树身边,树请他还像以前一样在自己身上玩耍,重温昔日快乐。可孩子说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那样玩了,他需要钱来买东西,来得到新的快乐,问树能否给他一点钱。树说,它没有钱,可是它有叶子和苹果。它让男孩子把苹果拿到城里去卖,有了钱男孩就会快乐起来。男孩照办了,树感到很幸福。

  但男孩离开了很久,树觉得很难过。终于有一天,男孩(已经是年轻男人了)又回来了,树满心欢喜,请男孩还像以前一样在自己身上玩耍,重温昔日快乐。可男孩说他太忙了,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玩了。男孩需要一所房子,需要结婚生子,问树能否给他一所房子。树说,它没有房子,森林就是它的家,不过男孩可以砍了它的枝干去盖房子,有了房子男孩就会快乐起来。男孩照办了,树感到很幸福。

  这次男孩又离开了很久,树觉得很伤心。当男孩(已经是中年男人了)又一次回到它身边,它高兴得几乎话都说不出来了。它叫男孩:“来吧,来我这里玩吧!”男孩说,他已经不是玩的年龄了,他想要一艘船,带他离开这个地方,问树能否给他一艘船。树说:“把我的树干拿去吧,这样你就可以做艘船离开这里,找到你的快乐。”男孩照办了,树感到很幸福,但……真的吗?

  很久很久以后,男孩(现在是个老人了)终于回到树的身边。树说:“对不起,我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了,我没有苹果可以给你吃,没有枝干给你荡秋千,也没有树干可以给你爬了。我现在只是一个光秃秃的老树桩子。”男孩说:“我现在没有牙可以吃苹果,太老了也不可能爬树荡秋千,我不需要什么了,我只是很累很累,需要一个可以安静地坐下来休息的地方。”

  树听了,尽量挺直了身子,说:“那么,老树桩正好是个可以安静地坐下来休息的好地方。来吧,孩子,坐下吧。”树感到了幸福。

  当时看了这个故事百感交集,很心酸,很惆怅,甚至回避再次看它。可是,无条件地给予、因给予而幸福、不求感恩回报的树的形象是这么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以至几年后的现在,在儿子的课外书推荐清单上,我豁然发现了这个名为Shel Silverstein的作者的著名故事The Giving Tree(好像有译文叫《爱心树》)时,这种感觉就如昨日重现。

  且慢!海蓝学校推荐The Giving Tree时,并不是把它放到亲情或感恩之类的栏目下,而是放在“好朋友分享,给予和合作”的栏目下的。推荐通知上说:“本周,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怎么做个好的朋友,我们讨论了朋友之间应该用什么语气交谈、如何在倾听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身体动作怎么保持平静,以及听完别人想表达的所有意思。做一个好朋友,还需要留意他人的需要,表达自己的关心。最后,我们讨论了分享和合作是多么的重要。为了更好地理解怎么做一个好朋友,我们在课堂上读了The Rainbow Fish(《彩虹鱼》),并推荐一些相应的作品让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而推荐清单上就有这本The Giving Tree。

  在知行合一方面,学校总是利用和创造很多的机会。比如分享,学校有一个“Share a Book”(分享一本书)的项目,号召所有过生日或纪念日或任何理由想庆贺什么的家庭,把在班上切蛋糕、送礼物的做法改为分享一本书。具体是这样进行的:学校会列出图书馆需要的新书以及价钱,学生家庭可以随时认购一本,上面写上“某某分享——庆贺某某生日或者其他名目”。书属于图书馆,有着分享美誉的孩子将是第一个读者,而他的名字和分享的快乐将永远留在图书馆里。

  至于给予,学校有很多捐助的活动。万圣节后两周,学生会就发起把糖果捐给前线军人的活动,还有给贫困家庭捐食物的活动。在《爱心树》的给予精神广为孩子们所知的基础上,海蓝学校的家校协会还有一个传统的年度“爱心树项目”。在学校社工的协调下,每个班助养一个有需要的家庭,并在圣诞节来到之际,募捐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组织者说,如果你正在和家人朋友计划圣诞节的礼物,想一想能否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也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如果你计划给老师们送礼物,请把你的想法改变为给这些家庭解决一点实际的困难。

  各个家庭自愿选择是否要参加这个捐助活动,Home and School(家校协会)对如何进行爱心捐助做了细致的安排,准备了详细的说明。

  我和儿子一起读完了“The Giving Tree(爱心树)”活动说明,就琢磨起他们班级助养的家庭列出来的需要明细表。

  表格上没有名字,但注明了这个家庭由一对父母和一个6岁的男孩、一个9岁的女孩组成。在Needs and Wants(需要和期待)的一栏下,父母填的是沃尔玛以及其他一些商场/任何日用食品店的礼品卡(就是购物卡),男孩要的是一些玩具、书和码数为10的衣服,女孩要的是有关Hannah Montana的任何东西、娃娃、手套、帽子、雪裤之类的。儿子说:“这个清单有的是needs(需要),有的是wants(期待)呢。不过,我们觉得是wants的,可能他们觉得是needs!比如小男孩要的车车玩具,我们觉得不怎么需要,但是他会觉得很需要,因为他通过玩车来学习啊。”我表扬儿子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想问题,理解他人需要,表达自己的关心,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儿子很受鼓舞,积极地想如何分享这个家庭所想要的,怎么给予才能发挥比较好的作用。

  开始的时候,儿子想送一个玩具给男孩、一条雪裤给女孩。经过再三考虑,他觉得通过学校的礼品卡筹款项目购买沃尔玛的购物卡送给这个家庭的父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做,父母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买日常品、食物、玩具、书和衣物等都可以;时间上也更好掌握,如果接受的资助比需要的多,现在暂时用不上的话,细水长流地用对他们更有帮助;况且,我们买购物卡的同时,沃尔玛会将卡面值的3%返回给学校。做这件事,我们帮助了这个家庭又帮助了学校,多好!

  经过这次活动,儿子认识到这世界不是平均的,有人富裕,有人贫困,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几个月后儿子回国过暑假,第一个节目就是参加我们称为“中国爱心树”的活动。这个活动由羊城慈善网、《南方都市报》和广东慈善总会发起,发起人走访了广州市的一些贫困家庭,将孩子们的愿望公布,呼吁爱心人士进行点对点的帮助。

  Alex和他的发小一起,寻访了一个低收入的家庭,并将帮助这个家中13岁的小姐姐咏仪实现一个愿望:想要几支黑色水笔写作业。

  带着咏仪需要的水笔,另外又准备了书包和其他的小礼品,儿子和他的发小,跟着我们两个妈妈,来到了广州市老城区的一条典型的老巷子里。

  没有高楼大厦落地玻璃窗的耀眼,没有大理石地面的光滑,没有现代的自动门禁系统,这条老巷子两边的房子高低参差,地面凸凹不平,头顶还飘着“万国旗”,但巷子门口有大叔问我们找谁,巷子深处有大婶给我们指路,地面非常干净,有限的一些空间里,各家摆出了整整齐齐的盆栽,一下子给老巷子增添了平民的乐趣和活力。两个小朋友好奇地东张西望,一径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咏仪家。

  咏仪的爸爸杰叔腿有残疾,没有工作,在家领救济金。他是一个通情达理,文质彬彬的人,他招呼我们在狭小的客厅坐下。而咏仪正在和表弟下象棋,此时也收起战局,陪坐一边。儿子和发小被房顶上挂着的几个鸟笼子吸引住了,话题也由此打开。咏仪家一共只有40平米,三代同堂,条件可谓非常有限,可他们一家很有生活乐趣,以爷爷为主,小辈们为辅,在家里养了三只唱歌很好听的小鸟,三只和咏仪的7岁表弟同时长大的乌龟,一只总是把爪子伸进乌龟箱子里抓着玩的白猫,一只睡在阁楼上的狗,几条悠然自得的金鱼。

  谈完了小动物,孩子们也跟着咏仪在家里转了一圈(帘子后是厨房,不高的阁楼是卧室)。杰叔谈到了咏仪的懂事和自觉,谈到了自己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对这个家庭的尊重更多了几分。

  离开咏仪家,儿子很高兴自己给姐姐帮了点小忙,可是还是有个疑惑,他问我:“我觉得他们家不穷啊!”我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儿子说:“他们有这么多宠物,而且姐姐还有象棋下,很开心啊!”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物质方面,咏仪家收入很低,住得不宽敞,穿得很朴素,电视机小小的,玩的是普通的象棋而不是动辄上百的玩具,属于很不富足,需要一定帮助的家庭;而在精神方面,他们有家庭温暖,生活乐趣,自尊的精神和朴素的快乐,一点也不穷呢。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物质帮助,而精神的充实是这个家庭自己努力形成的,这力量我们不都感觉到了吗?”儿子听了觉得明白多了,这就是此行我们的收获。

  分享和给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爱心树》这个故事;而这过程的快乐,让我淡忘了第一次读它时曾经有过的失落和惆怅的感觉。

  素儿——这也是咱们一直致力于去实现的教育模式,用细节塑造教育的内质。不要大口号、高决心,而是从细微处入手,从切实的需要开始,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来积累和诠释对爱、对信念、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公主妈妈——看Diana的文章一直有个感受,她总是在发现美丽、爱与尊重,并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一条陈旧的老巷,Diana发现了美;一个贫困的家庭,Diana发现了精神财富;一篇日志,传递着对咏仪及家人的尊重和爱……

  分享和给予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分享和给予是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共同享用或赠与他人属于自己的东西。具有这种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可以从对他人的帮助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

  儿童分享和给予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以及榜样的作用等。角色采择能力、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以及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认知因素,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游戏和亲子阅读中提高儿童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并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富有同情心并乐于助人。移情是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情绪因素,理解和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是儿童做出分享行为的情感基础。

  除了上述认知因素和情感基础之外,父母还应该正确引导儿童将这些认知和情感基础转化为分享和给予的行为。文中Alex所在的学校以及Alex的父母都将分享和给予视为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想法,并让Alex亲自实践这种行为,并体验到分享和给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

  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习分享和给予,但不要强制分享,强制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或让给别人,这是不尊重孩子的做法,同时可能也带来一些消极的结果。强制分享或谦让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意识,甚至引发孩子的反抗。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