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从哪里来?

http://www.sina.com.cn    《用心陪你长大》 

  这是个永恒的命题,大概谁都会发问。如果是成人的问题,也许就可以归结到哲学层次去,《苏菲的世界》就是从“我是谁”开始的。但是对于孩子,比苏菲更小的孩子,特别是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儿童,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比较有意思了。

  我不知道别的国家的人们怎样回答,但我知道中国家长常见的回答:垃圾桶里捡来的,胳肢窝生下来的……众多的答案中,恐怕甚少直面回答的,毕竟这个关系到与性有关的教育,而这一向是国人比较避忌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回答。

  小耳朵也问过这个问题,记不清第一次是什么时候了,反正很小,幼儿园的时候吧。大耳朵没有给出那些古怪的答案,因为没有那么好的想象力,所以就老老实实回答,但是没有深入解释,只是告诉她,她还小,不忙说,但“妈妈生下来的”这点是肯定回答了。

  《国家地理杂志》有一套幼儿版的科普书,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小耳朵已经识字,那时对“海洋”和“人体”感兴趣,于是买了这两本。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她对于人体已经有个基本的了解。那年大、小耳朵一起看了一部动画片《火鸟》——讨论生死问题的,小耳朵再次问到了“我从哪里来”。这一次,大耳朵基本上是完整讲解了。当然,因为是女孩的关系,更详细的当然是妈妈来讲。

  小耳朵的知识面很广,一方面是由于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是信息渠道宽广,上学以后的小耳朵很快就知道了关于精子卵子结合的过程了(当然还没有具体涉及到性的问题)。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大耳朵省了不少心,可以和她很直接地讨论关于遗传的问题,包括染色体、性别,还有各种遗传病等等。当然小耳朵也给大耳朵“科普”了“地中海贫血”(一种遗传性疾病),着实让大耳朵学了一点。

  小耳朵的情况属于特例,她自己说,她很幸福,没有被大人哄着说“捡来的”。但是他们班很多同学都“享受”这种待遇,很受伤啊。想起小耳朵的舅舅,当年也是得到过这样的回答,超级郁闷。

  大耳朵向来不认为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诚实最重要,但明知是错的知识是绝不可以传授的,所以对于小耳朵的问题,能够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那只是一个生理问题,不需要遮遮掩掩,拿其他的含混答案来搪塞。当小耳朵的知识有了足够储备的时候,有些话题自然可以展开,绝不避讳。

  坦然地面对一切问题,使得问题只是问题,而不被特殊化,这点在有关“性”的教育时尤为重要。

  Diana——这个话题每个人、每对父母应该都会遇到的。

  我儿子刚懂事就看过我为了生他住院直到送进手术室的录像,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打算让他直面人生。前段时间他开始琢磨来自爸爸的细胞和妈妈的细胞如何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当时告诉他:两个人要很相爱,然后结婚,就有机会生孩子了。我觉得可能很快这个问题就要被再次追问,我已经在做准备了。我觉得在这类问题方面美国的书编得很好,漫画的表达也非常适合儿童,应该会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好帮手。

  非常赞成有问题就正面答的观点,未到时机就告诉他一部分,等长大一点再给他深入解释。

  这不过是孩子成千上万不懂的问题中的一个,如此而已。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