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http://www.sina.com.cn    《家庭成就孩子》 

  0~2岁是孩子的初始阶段。孩子在初始状态中,内心世界没有完整的认知模型,没有客观判断的能力,爸爸妈妈给他什么就是什么。从我们对儿童的研究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触觉,在胚胎里就开始发展,然后是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儿童要触摸?因为他的触觉发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触摸也是交流。我们不要以为和孩子讲话就是交流,对2岁以前的孩子来讲,说话是最不能交流的,因为孩子的左脑还没有发展。

  0~2岁的初始状态,就是孩子的心智还是一个空置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乐刺激、图形刺激去激发孩子智力发展是非常好的。但前提是,过去我们用来刺激孩子发展的东西都是什么生成的?都是由谁生成的?是人类。我们把人类的音乐、人类的图片、人类的所有认知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的属于人类建构的视觉模型去刺激孩子,这种刺激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坏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可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邃的东西。比如说狗,狗的叫声千差万别,狗有很多的叫声,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面就只有“汪汪”,我们只有“汪汪”这一个词汇来表达狗叫声。我们用人类生成的这些东西——知觉模型来教导孩子,试图用“汪汪”来告诉他狗是什么东西,但对孩子来讲,他的大脑里面并没有这些知觉模型,这会让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变得狭窄。

  当今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教育思想认为,过早地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言语刺激孩子,是给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这更适合和人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变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我们要记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费神的,但是只记住“汪汪”却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过早进行人类文化浸染的结果是让孩子记住了“汪汪”,却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主张人类文化对2岁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过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们知道,在音乐当中不管我们的钢琴弹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黄河、瀑布的声响,钢琴永远不能模仿大海波涛的澎湃,小提琴拉出的风声永远没有真正的风丰富多彩、震撼。人类的衍生物是来自于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来逼近自然,但自然永远比人类要真实、要复杂、要多样化。在西方,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因为孩子的嗅觉发展得最快,所以带孩子去嗅各种各样的味道。当他用触觉、嗅觉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打击,这些信息远比过早给孩子提供一个分类信息好。

  人类的文化是以分类的方式发展的,我们通过一个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类秩序,这个分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后形成的。很多狗的叫声我们没法交流,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汇“汪汪”来进行交流。人类文化和知识是用通约的方式传播,因为它要通过我们的演绎,比如说,我们对深圳的感觉,我来到深圳感觉到它的日新月异,但是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只能用“汪汪”这样通约的言语去描述,但把感觉理解过来时它的特点就变得非常少。就像一个美味,它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你想理解这个味道的时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语,而言语的苍白性对“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2岁以前充满饱满的设计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给他看颜色卡片。神经系统有一个特征是当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它就用最简单的而不用复杂的。我们在神经分类里面测查图形记忆时,就不能给一个人看可命名的图形,假如这个是花,我们记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记住花本身,这是言语的使用给神经系统和大脑带来的衰退,当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后不用关心这个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的。

  儿童没有言语时他的思维方式充满复杂性,在孩子7~8岁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导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绘画,看起来他会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像,但这是人类生成的文化模型,他会失去创造性。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奏家,而不是音乐家,经常给孩子听音乐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音乐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人类的音乐充满一种节律,我们音乐的模型是do re mi fa so la si do,我们的音乐结构永远是以这个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但是大自然的声音不是音律的结构,音律是人类模仿自然结构的一个象征性的逼近产物,所以海涛永远是不可演奏的。如果一个孩子在2岁以前饱受了do re mi fa so la si do的音乐刺激,结果是他对其他的音乐就失去了感受力。西方的研究已经证明,孩子出生后,他的大脑中每个细胞都在待命,大脑有几十亿的神经细胞,它要处理的是复杂信息,大脑细胞对差异敏感,对一致性信息不敏感。

  我们在研究儿童孤独症时发现,儿童孤独症是因为他没有分类和抽象的能力,他会把每种花当成独立的花来记忆,而不会把月季、玫瑰当成一种花来记忆,这就是2岁以前孩子的智力类型,他们的每个细胞都在原地待命,当任何细胞对某一种差异产生了反应,它终身都会对这个差异产生反应,不再对其他信息进行反应,因为大脑的交流是无序的,是信息流的交流。

  我们在进行儿童神经活动研究时发现,他们的大脑细胞全是充血和活动着的,但是一个成年人3/4的脑细胞不会活动,已经没有功能了,它们不需要活动。英国科学家做的实验是,给一个10个月大的男孩玩一张黄色卡片,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和这个黄色卡片相近颜色的卡片,它们之间色差最小的时候只有两个。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堆颜色完全一样的卡片。但是这个孩子会非常轻松地把他经常玩的卡片拿出来——他可以辨别所有色差。想想看,这难道不就是天生的画家?天生的画家言语都很迟钝,为什么?因为他不是言语思维,他用得更多的是视觉思维、图像思维、直觉思维,所以他保护了他的感觉。

  音乐也一样,儿童在自然中受到音乐刺激,获得的音乐模型是复杂的,例如树叶的声音很难用所有的音乐器械表现出来,又如鸟的叫声,虽然可以用二胡来模仿,但是和真正的鸟鸣比起来很苍白。如果你希望孩子在音乐上有较高的建树,千万要减少人类音乐对他的过度刺激,这给他带来的是大量的音乐感应细胞不再生动、波折,他最终失去了一个创作性的要素,他没法从自然中提取创造出全新音乐的能力,他只能把别人的音乐拿过来编成自己的音乐,但是这个音乐没有创造性。能够把人类文化推向前进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对自然要素和人类音乐要素进行整合和创新的人。这种孩子至少在小时候要受到饱满的自然音乐刺激,包括听深层次的声音。据说10个月前的孩子可以听到空间中的声音,只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言语 时,我们的言语发展会限制孩子对知觉的理解。过去我们是通过感觉理解,通过右脑为主导 的理解,现在是左脑的理解。现在我们是用能量的言语来解释物体,不是像过去用物质或者物体来解释物体,当我们用能量来解释物体时,物理学变软了,整个自然科学都变软了。我 们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在迅速地改变,但是我们课本还没有改变,我们某些主流的知识点没有改变,如果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一二十年成为佼佼者,父母从现在要开始改变,不然知识改 变了,我们就落后了。

  人自然的天赋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结构、音乐和记忆。只有在这四个方面突出叫天才,清华大学的博士不叫天才,那是靠学习得来的。而孩子在这四个方面很棒的,才是有天赋的能力。想让孩子成为天才,就不要破坏这些天赋的能力。

  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在未分类和言语化的世界里,他后来进入理性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存的。在他的内心,这两个世界会互相调和、影响、补充和发展。这样不仅对他的右脑有益,对他的左脑也是有益的。

  现在科学发达的国家认为,右脑不够饱满的孩子,是终生会有情绪干扰的。因为右脑决定情绪,右脑饱满的人,情绪稳定性要高。我们太重视左脑的理性发展,太重视思辨了。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理性,让他知道对错好坏,让他用线性的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结果是右脑没有机会得到饱满的发展。所以中国人容易产生情绪障碍。而像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普遍认为他们是集体艺术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所以相对来讲,他们卷入情绪问题要少得多。

  3~7岁是右脑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包括他的游戏。在心理发展方面,我们一直主张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导的方式学习,而不是以坐着板凳规规矩矩的方式学习。但是,千万不要在孩子7岁以前过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们的言语在提前,过去我们以为2岁半是言语发展的高峰期,鼓励孩子说话,但是不一定要鼓励他认字,这是现代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念。认字是什么?我们给孩子讲这是花、苹果之类的语言信息,当孩子没有一个中间的思维过程替代物“文字”时,他的思维过程是以实体方式、以图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谈到苹果,孩子对苹果的理解没有“apple”这个中间物,他可以直接演绎到苹果的本体、图形的个体化。当儿童学会英文字母时,他的大脑不再反应苹果这个物体,只是反应apple这些字母,对字母的反应是几个细胞就可以了,而对苹果的反应要几十个细胞来完成。以右脑发展为主导的阶段时,7岁以前言语会刺激左脑发展,言语在左脑区域,是人类文化、人类科学、智力发展的产物。为什么左脑发展迟?因为它的细胞比较新,心脏细胞有几十亿年,左脑皮层细胞发展只有几千万年,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只有几千万年,右脑的细胞比左脑古老是因为很多动物有右脑的神经结构。在这段时间,可以发展言语,但是尽量不要发展文字。

  孩子什么时候接触文字呢?在7岁以后。此时他的左脑开始发育,7~11岁是左右脑共同发展期,这时候右脑越来越饱满,左脑开始欣欣向荣,他可以认识大量的文字并将其归类,7岁以后的孩子遵守规则变容易了,但让7岁以前的孩子做到这点很难。在左脑没有形成的时候,用理性科学教导孩子是困难的。孩子11~15岁时右脑几乎发展饱满,右脑的发展特征和左脑不同,右脑发展不能用分类、系统、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乱的、片断的、零散的、边缘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统的方式去刺激。右脑不是学习而是刺激,任何知识需要有未分类的方式去引进才能保障右脑饱满地成长,左脑是我们人类进行分类或者进行归纳抽象的大囊。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过早刺激左脑可能会使右脑不能饱满发展,从心理学讲,真正让人类痛苦,产生神经症的不是我们没有理性,而是我们理性过强,用右脑感觉事件能力不够,左脑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过强。为什么那么多人有压力和痛苦?这来源于右脑和左脑的发展不够匹配,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过早地刺激了左脑的发展,我们教给儿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爷爷讲故事要从头到尾,这个从头讲到尾就需要左脑来理解,但是如果是一个片断、零散的讲授,右脑就可以胜任,不需要左脑过早开发。人类的科学是以左脑为主来发展的,但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不是靠左脑。心理学恰好是研究人类右脑出了什么错误,很多人因为学习不好自杀,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形成和人类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脑没有形成饱满状态。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孩子学数学、物理学变得非常轻松。为什么在中学有物理学,是因为儿童已经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现象的饱满刺激,可以开始归纳、分类和逻辑理解了。如果一个孩子只待在家里或者一个相对狭小的生活环境里,学习物理学就会更困难。举个例子,从小喜欢看星星、观星象的孩子长大后学习天体物理学就轻松快乐很多。要让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够愉悦地学习,关键就是在15岁以前让他能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能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做一些工作。我在深圳“市民大讲堂”专门讲过家长如何让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学习,关键是孩子5~15岁之间是否在学习知识的行为中获得快感和很大的优势感。

  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是这个时期家长特别要在意的,如果从小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那么学习的动力会变得很弱。中学其实也不是获取知识的阶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整个6年中学,孩子都要在现存的、一致性、简单的教育方式中发展一套自我适应和获益的独立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才会终生受益,读不读大学孩子都会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大学才是孩子真正获取知识系统的时候,有了学习的愉悦感,有了独有的有效学习方法,那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拥有知名教授、图书馆、研究氛围、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会迅速成为一个知识性的人才。

  所以,小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那么强调成绩,中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增进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是比较好的做法。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学习不好,强调成绩和学习内容是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家长要成为一种现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就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不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

  16岁以后人类的智力结构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显现出自己的学习特色,无一例外,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学习中感觉良好的孩子才可能会学习。家长有时要用这样的思维思考:如果你不是一个在知识获取上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劲地教育孩子结果越糟,他只会越来越像你。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长最聪明的做法。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成长  发展  规律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