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活得比我有“创意”

http://www.sina.com.cn    《100分没什么了不起》 

    好孩子、乖孩子,谁都想要,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吗?有这种想法的父母首先就是不尊重孩子的典型。

好孩子被定义为“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被定义为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我总觉得这种听话的孩子就像一个提线木偶,父母怎么拉线他怎么动,绝对不会做出其他动作。

我在大街上见到一对母子,那天刚下过雨,街上有很多积水。那孩子专爱走小水坑,只见他快步走到一个小水坑前,站住,用力跃起,叭,跳在小水坑内,溅起的水花湿透了裤腿。孩子兴奋地再走到另一个小水坑前,站住,再跳,裤子再次被溅满水,鞋子当然比裤子更遭了……可孩子多高兴啊,如果我手里有一部相机,真想把孩子跳进小水坑时那“叭”的一瞬间定格,能获得个什么奖项也说不定呢!

可是,即使我有了相机也拍不成,孩子后面的那位妈妈真是太煞风景了!她不停地在招呼着:“儿子,听妈妈话,不走水坑。来,妈妈领着,别湿了鞋……哎呀!你听见没有,叫不动你了是不……你给我站住,叫你听话听话,你耳朵聋啦……看看你那裤子,又给你洗干净了是不是?哼,就是个走污水坑的孩子,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你站住,听到没有,你看看人家怎么就不像你似的……你到底站不站住,再不站住我可生气啦……有完没完了你……”听听,就这一长串,真难为那孩子还能继续乐此不疲地跳水坑玩儿。

我发现竟然与这对母子顺路,便故意让自己的速度与她们保持一致,观察事情的发展。终于走完了这条街,转到一段相对干爽的路上了,孩子没有水坑可跳,终于在妈妈的呼喊中停了下来。这可不得了,他被妈妈逼到了墙角,那位妈妈的唠叨又开始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要做个好孩子。听话才能做好孩子。你是怎么做的……妈妈每天给你洗衣服洗裤子多辛苦?你怎么就不能体谅妈妈……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孩子一样稳当一点……妈妈叫你停下你为什么不听……是不是管教不了你了……”我像个特务一样假装在路边看宣传单,听着她的话,简直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用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网络表达法,我当时的表情简直就是遍布黑线,心情也只能用“!@#%……”来表达了。

经过了一番“教育”,孩子明显“听话”了许多,又到一段有小水坑的路面了,妈妈紧拉着孩子的手,领着孩子贴着边走,左跨右跨的,走没水的地儿。孩子走了一阵儿,瞅妈妈一个不注意,又故意把脚踩进水坑里一下,再瞅妈妈一个不注意……妈妈的唠叨又开始了:“嗯,好儿子,跟妈妈走……哎,就这样就这样,真乖,真是妈妈的好宝宝……哎哟,你怎么回事儿,这么大会儿就不是你了……对对,走这儿,就走这儿,好儿子……你到底有完没完……”我真是受不了她了,很想过去劝劝她,但她看上去并非能接受陌生人意见的性格,我只好无奈而果断地结束了“跟踪”。

多简单的一件事,哪个孩子没有过喜欢跳小水坑、喜欢走不平路的时候啊?这是孩子的空间敏感期啊!是他正有兴趣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进行探索的过程,他是带着巨大的快乐来做这件事的。可这位妈妈都在干什么呢?只是因为孩子没有顺从自己的话,就变成不听话的孩子了,还这样的上纲上线,真是,连快乐都不行!

这口气憋在心里真是难受。怎么那么巧呢?只隔了两三天,一位同事就因为孩子总跳水坑儿的事儿向我求助来了。她的孩子九岁了,雨天喜欢跳水坑玩儿,专门爱走泥泞的路,雪天专门喜欢冲进堆起的雪堆,在厚厚的雪地上趟着走。那位同事很苦恼,向我吐苦水,问我当初是怎么办的。我轻描淡写地说:“你就让他玩儿呗,不过是多洗几次衣服多刷几次鞋子而已。不让他玩儿,他永远也玩不够。不信你试一下,玩吧,管够!”

同事倒也听劝,真的管够。雨天,孩子走水坑,走泥地,她在一边什么也不说,陪着孩子走;雪天,孩子冲进雪堆,趟雪,她也在一边什么也不说,陪着孩子走,竟然自己也很高兴,因为她终于把眼光从孩子的鞋子和裤子上转移到了孩子的脸上:孩子多高兴呀!只是半个雨季,孩子就玩够了水和泥,半个冬季,孩子就玩够了雪堆,从此不再逢水坑必跳,逢雪堆必踩了。

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评价“好孩子”的普遍标准。但是标准是家长确立的,完全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来的,对于孩子显然是不适用。特别听话的孩子当然让家长比较省心,但长大后却明显不如“不听话”的孩子独立,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总是困难重重。

我们过去“蜗居”时所住的那个小区内就曾有过一个“好孩子”,那个孩子当初真是羡煞了一大批的父母们。别人家的孩子学吃饭的时候吃得满身是饭粒,吃一顿饭能弄得从头到脚都脏兮兮的,可人家孩子从来没有过那狼狈相,大人眼盯眼地在旁边守着,一个饭粒都不准掉出碗外。别人家的孩子每天换好几套衣服还是像个泥猴,可人家孩子干净得像个瓷娃娃,从来不走水坑,从来不玩沙土,从来不在地上坐,从来不……那时候小区里很多家长每天都唠叨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的妈妈怎么就不用每天洗这么多衣服,人家怎么就一副天生公主相呢?你呢?唉,我怎么就摊不上那么个好孩子呢?”

可是“好孩子”没好上几年,变成“不好的孩子”了,怎么回事儿呢?她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儿,因为不想弄脏自己的衣服,别的孩子也不喜欢带她玩儿,因为带着她太麻烦,还得帮她小心着衣服,还得帮她小心着不要摔倒,别人坐在地上,还得帮她垫上张纸,孩子们才不喜欢这么麻烦的同伴呢!

没有朋友,她每天就只能干净整洁地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别的孩子能自己上学了,她还得让家长接送;别的孩子自己做班级值日,她值日的时候得家长去值,她在旁边看着;别的孩子摔一下什么事儿没有,她摔一下心疼裙子就得哭上好一会儿……轮到她的父母唠叨她了:“你看看人家,早就不用爸爸妈妈帮忙了,可你呢?自己什么事也做不了,爸爸妈妈这么累,你也不体谅。唉,我怎么就摊不上人家那样的好孩子呢?”看,风水轮流转!

我和昕昕的爸爸不想要“好”孩子,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为孩子制定出一套完全适合她的标准来,我们所能制定的最好的标准所塑出来的孩子,无非是我们理想主义的一种复制,一点创意也没有,只是个复制品而已。“让孩子活得有点创意嘛!”这是我俩之间常说的话。我们希望昕昕能够有自然的生长空间。

为了让孩子活得“有点创意”,我们首先从允许孩子的学“坏”开始,这并不容易。

昕昕一岁半左右的时候,开始对自己吃饭感兴趣,喂她吃饭的时候总是和我抢勺子,我就干脆把勺子给她。她那哪里是在“吃”饭啊,分明就是在“玩”饭!

开始的时候,她连用小勺子把饭舀起来都做不到,一用力,饭就被推到桌子上了,时不时地,她就弃了勺子,用手抓着吃。她认为用手抓饭的感觉很好——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这确实很有“创意”,虽然这“创意”让我们痛苦不堪,但孩子吃的时候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就由着她了。

为了避免自己给她收拾残局的时候工作量太大,我给她做了一个长罩衣,就像理发时围在身上的那块大布,她吃饭时我把那个大罩衣的一端围在她的身上,另一端铺在桌子上,再垫上干净的纸,把饭菜放在上面。这样她无论怎么折磨饭菜,也不会弄得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我只需要在她饭后给她洗洗小脸和小手,大不了再把这块布在水里揉上几把就行了。昕昕从开始时的热衷于手抓饭,到后来渐渐学会了用勺子、筷子,我没有特意教过她,都是她自己琢磨会的。

在昕昕成长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以至于亲戚朋友们都说我是“二十四孝妈妈”。这个称谓现在很流行,但昕昕小的时候根本没有人用过,算起来,我们家的亲戚朋友们还是很有“才”呢,这是否是这个称谓的最早应用我无法考证,但那时候他们就是这样说我的。因为我显然把家庭教育中的主次关系本末倒置了,本来应该是孩子听妈妈的话,我却很听孩子的话,她想干什么我就让她干什么,甚至还给人家的“调皮捣蛋”提供便利条件!偶尔因为私心打扰了孩子的调皮捣蛋,我还和人家细细致致地辩论一番,证明是我错了,我还给人家道歉呢!

事实证明,我再一次获得了回报。昕昕从小的动手动脑能力都很强,上学以后也不怎么感觉吃力。这么多年,在很多问题上,我都没为她操过太大的心。昕昕调皮捣蛋的时候,我没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反而是孩子们都长大之后,别人开始羡慕我们家昕昕“省心”了。我和她爸爸都很高兴,我们的女儿善解人意,又聪明活泼,兴趣广泛,确实比我们活得更有“创意”。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敏感期,这往往是促使他们“调皮捣蛋”的生理根源,这是天性使然,并非他们故意不想做“好孩子”。在这些敏感期接踵而来的时候,孩子会突然对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果这些敏感期都能得到自然的过渡,孩子的内在潜力将会出现惊人的突破,“创意”到让我们目瞪口呆的地步。

龙生的孩子不一定是龙,凤生的孩子不一定是凤,老鼠的儿子不一定只会打洞,所有成为父母翻版的孩子与那些远远不如父母的孩子,都是父母强行约束的结果,那些超越父母的孩子,大多都有着理智的、不苛求孩子与别人雷同的父母。

强求孩子听话的父母,从根本上就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长,完全把孩子与自己置于了高低杠上,而非同一平台。但事实上,孩子的想法与成年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成年人以自身为孩子所制定的标准根本不适用于孩子,就像我们用种白菜的方法去种西瓜,或者用种西瓜的方法去种白菜,最后收获的肯定白菜不是白菜,西瓜不是西瓜。

当然,我的这种观点并非支持父母对孩子唯命是从,如果孩子的要求涉及到了家庭教育中大是大非的问题,父母是有必要坚决反对的,因为这已经不是“创意”的问题了,它的性质已经上升到了无理取闹,有“绑架父母”的心理了。但即使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仍旧不支持父母用过激的言行来处理,越是在大问题面前,巧妙的方法越能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详细建议可以参看《打在儿身,疼在娘心》一节。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家庭教育正常的孩子很少出现“绑架父母”的行为,这是日常教育的积累,而非一次半次的强势镇压所取得的结果。

特别提示

所有成为父母翻版的孩子都是父母强行约束的结果,那些超越父母的孩子,大多都有着理智的、不苛求孩子与别人雷同的父母。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家庭教育  好孩子  听话  创意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