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阅读的一次跨越——从以图画书为主到以文字为主。在此期间,许多孩子将因这种转换而丧失阅读兴趣甚至能力。如何使孩子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丰富的视听资源的挤压下,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和教师,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日,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爱心树经典童书品读会”在京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首都图书馆、北京进步小学以及一些民间阅读机构和出版界的专家汇聚一堂,研讨如何培养儿童持续阅读的兴趣。
针对当前“有些孩子喜欢读图,不喜欢读文字”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陈晖认为,这种说法有点绝对。其实,在读图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多小的孩子,虽然不认得那个字,但他很希望知道这个字在说什么,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画在角落里或者画在景物上的字,孩子都想知道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喜欢绝对化,开始只强调文本,后来我们开始重视读图,自从读图以后,又强调图一定比文字好。当图画书特别受欢迎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读图无往而不胜。其实图文之间不是冲突的关系。”
“孩子的阅读是需要量的。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质——精读、读好、反复读,其实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讲,量的累积是相当重要的,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孩子阅读量是需要充分注意的。因为阅读的经验、阅读的能力,甚至阅读习惯的建立都跟量有关系。”陈晖还建议:“现在语文课本里面的内容太少太精,文章都一样长、风格都差不多。希望孩子们阅读的品种要多样化,有一定的长度和内容。”
在“爱心树”文学馆主编邢培健看来,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成为终身读者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孩子开始阅读时不知从何入手,而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有时又难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如果学校的图书馆有充足的图书资源供孩子阅读,孩子可以随手拿到书,就像吃零食一样,让他觉得阅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位美国的老师从教33年,她每带一个班都会在班里面给大家读《神奇的收费亭》,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有趣的场景,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诵或者表演。这让孩子觉得阅读不是很枯燥的事,它可以是多元化的。
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校长杨芳指出,学校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随时能看书、随时可以取到书的环境。“我们在学校大厅和走廊里放一些书架,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书。这个学期我们开展评选“小小家”活动,比如小书法家、小歌唱家,阅读活动加进来之后,增加评选读书小状元、小作家,给写文章较好的孩子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