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讲述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兴趣听,孩子会很受打击,也就失去了继续说下去的动力和积极性。
曾经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剧中的小主人公抱着刚买的布娃娃,对妈妈说:“妈妈,佳佳也有一个布娃娃。”
“哦。”妈妈没有表情地应了一声,像是在想自己的心事。
“妈妈,佳佳的布娃娃没有我的漂亮。那是她爸爸给她买的。”小女孩继续蛮有兴致地说。妈妈笑了一下,但那笑容很快就消失了。
“妈妈,我要给布娃娃梳个小辫子,用红皮筋扎起来,还要每天给她洗个澡。”
妈妈是个严肃的女人,她觉得女儿的话题都很“幼稚”,没有兴趣听她说。
小女孩跑到妈妈的梳妆台前,拿来一把小梳子和一根红皮筋,“妈妈,给布娃娃梳小辫子要用小梳子,不能用大梳子。”
“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烦不烦啊!”妈妈皱着眉头,呵斥了一句。
女孩平白无故地遭了一顿呵斥,有些错愕。她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什么了,这么不招妈妈待见。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小女孩的生活中发生过很多次。当她高兴地跟妈妈讲事情的时候,妈妈就会表现得很不耐烦,这常常让孩子的兴致顿减,情绪自然就低落了。
在孩子讲述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兴趣听,孩子会很受打击,也就失去了继续说下去的动力和积极性。
生活中,有些父母会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的讲话表现得不耐烦,从而导致了双方的沟通障碍。这是一种不良的倾听态度,是需要父母避免的。
俩孩子小时候,姥爷在我们家住过一段时间。姥爷很喜欢姐弟俩,姐弟俩也和姥爷玩得很开心,尤其是小松,很喜欢给姥爷讲故事。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小松就拉着姥爷去卧室,要给姥爷讲故事。
“姥爷,姥爷,我给你讲故事。”
“好啊,讲什么故事呢?”每次,姥爷总是高兴地答应。
“就讲《芝麻开门》的故事吧。”这是小松给姥爷讲过的故事。
“好的,我就喜欢听你讲故事。”姥爷从来没有让小松扫兴过。
“从前,有个人叫阿里巴巴。有一天,他赶着毛驴去砍柴……”小松开始很认真地讲起来。
尽管已经听过两遍了,姥爷依然表现得很好奇。
“阿里巴巴在一个山洞门口停住了,他看到了四十个强盗,一个强盗的官儿对着山洞门念:‘芝麻开门,芝麻开门’,然后门就开了……”小松做着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那种情态让人忍俊不禁。
“啊,太神奇了!然后怎么样了呢?”姥爷总是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这让小松大受鼓舞。
父亲时常会这样,在小松讲到某个地方的时候,说一句“太有意思了”、“真好玩”,这让小松讲故事的兴致始终很高涨。
每次看着如此认真的祖孙俩,我都想笑,内心也很欣慰。孩子想要的就是这种快乐,自己的讲述被人认为是有趣的,这对孩子的话语就是最大的褒奖。
对小语和小松,我自信自己是个好听众,无论他们讲什么事情,无论讲多少遍,我都会饶有兴致地去听。也正因为如此,小语和小松都很乐意给我说学校的事情。
有一次,小松放学回家后,兴奋地跟我说:“老妈,告诉你一个特大新闻。”
“什么特大新闻?快告诉我。”我好奇地问。
“我们数学老师昨天结婚了,一个个头矮矮的、别人都说找不到好媳妇的老师居然结婚了……”小松兴奋地大声说着,那神情,仿佛他是全世界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小松的数学老师也曾是小语的数学老师。昨天,小语已经将数学老师结婚的消息告诉了我,她还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了婚礼是如何的壮观,如何的热闹。
看着小松的样子,我不忍扫他的兴,没有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而是装作十分好奇、非常感兴趣的样子,对他说:“是吗?快跟我说说怎么回事。”
“我们数学老师个子很矮,总板着脸,蔫蔫的,大家都说他肯定找不到好媳妇。可谁知道,人家却找了一个漂亮媳妇,让那些未婚的男老师们嫉妒得不得了……听说婚礼那场面可给他长脸了,十几辆轿车,还有吹鼓手、舞狮队,那个热闹啊……”
小松津津乐道,我也不时回应着他:“你们数学老师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是啊。等我长大了,我也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嘿嘿。”已进入青春期的小松调皮地眨了眨眼。
我笑着说:“当然啊,我儿子是谁啊,长大了一定比他的数学老师还强。”小松笑着不住地点头。
任何人在讲话时,都希望有一个好听众,希望听者对他的话感兴趣,孩子更是如此。
表现出对孩子谈话的浓厚兴趣,对孩子讲话是很大的鼓励。得到鼓励的孩子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从而与父母有更好的沟通互动。
作为父母,要保护孩子说话、与人沟通的热情,促进孩子的沟通能力,就要表现出对孩子讲话的浓厚兴趣,并鼓励孩子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