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睡在下铺的顽皮同学,不仅在晚上睡觉时,把上铺的床板当鼓板用脚来踢,让儿子无法安稳地睡觉,每天吃饭进餐厅时,他还推挤儿子不让他进门吃饭,所以有好几天他都是饿着肚子。
当儿子告诉我们这些事情时,我心疼得眼泪哗哗直流,他爸爸也难过得不得了。我们问他,为什么在电话里不早告诉我们呢?如果我们知道这些事,不仅仅他的监护人——也就是我的老师——可以立刻去学校处理,我们也可以打电话到学校去请老师解决呀!
没想到我们那个才11岁多、戴着宽边眼镜、身材还圆圆胖胖的儿子,面对着他难过得不得了的父母,像个小大人一样,很成熟地说:你们在那么远的地方,这些事情说给你们听只会让你们担心难过。而且,这种事情必须要自己来解决。
我仍然心如刀割泪眼婆娑地问他:那你是怎么处理的呢?处理好了吗?
儿子很得意地说,他自己去校长室找到了校长,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外加比手画脚向校长说明了情况。校长除了告诫了那个顽皮的学生之外,每天吃饭时,还牵着儿子的手领他第一个进餐厅吃饭。儿子继续说:除了这个之外,我想,只要我成绩好,考第一名,还会踢球,同学就会巴结我,想和我做朋友,这样那个同学就不敢再欺负我了!于是,他果然在第二年得到了全学年第一名,并且进了学校的足球队。
我相信很多父母读完这一段文字后,会吓得说不出话来,他们可能会想:啊?!如果不盯着孩子学习,督促他努力用功,那他不就正好可以没人管,像脱缰野马一样只顾着玩不读书了?而且,你们多狠心哪,把孩子一个人丢在这么远的地方,让他在外面被人欺负?!
呵呵,对于监管读书学习这件事,有多少孩子在接听父母的电话或当着父母的面时,虚应故事地说自己会好好地念书,等父母一转身,他就该干吗干吗去了?事实上,对已经半大不小的青少年来说,你说什么和他做什么,并不完全相关。所以,与其让我们之间的沟通变成言之者谆谆,听之者藐藐,倒不如学会信任他们,并且让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可以让孩子听得进去的温暖和智慧之言。
至于让孩子学会遭遇困难时保护自己、为自己挺身而出,我想是天下父母最希望看见,但也是最难学习的功课。对于这一点,我和先生十分幸运,并为此一直感谢上苍。
回头说到信任,我想这也是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一个大问题。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出于因关心而产生的焦虑和担心孩子的未来,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事情往坏处想。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开始,只要孩子参加学校的郊游,我们就在家控制不住地想象着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可怕情况,直到孩子安全地回家,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上了初中,孩子从学校回来,只要表情有一点点的疲倦或不高兴,我们马上就问,是不是挨老师骂了或考试没考好;如果上中学的孩子关了房门,独自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太久,我们就疑神疑鬼地担心他是不是在偷偷地上网,或和同学没完没了地打手机聊天。面对孩子,我们好像总是先假设一些负面的情况,然后再让孩子证明我们是错误的。
我知道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是在一次和儿子的交谈中。我的侄子是个从事摄影和平面设计的艺术工作者,在伦敦的艺术界和时尚界工作。出于对艺术家放荡不羁的刻板印象,我们都很担心一直很老实乖巧的侄子,会在工作中被朋友影响而沾染上一些坏习惯。因此每次儿子从英国回北京后,只要谈及他的表哥,我的第一句问话,总是:“他没有沾染上什么坏习惯,例如毒品吧?!”
头几次,儿子会很有耐心地回答让我放心,可是有一次他又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却用很严肃甚至带着些愠怒的口吻对我说:“你知不知道你们这样非常不公平,每次都先假设表哥会学坏或做错事,你们为什么不问问他最近有哪些很棒的作品或去了哪些有趣的地方?为什么都要先假设一些负面的事?为什么不能信任我们也有判断的能力?”
他的这一番生气的诘问,对我这个一直自诩为青少年教育专家的人,无异于当头棒喝。我看见了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向,看见了自己不去放松地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却用消极的担心来否定他们的成熟,并因此制造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我除了当时立刻向儿子道歉,并承认自己确实存在着信任上的问题之外,从那天开始,我就很谨慎地留意自己不再对年轻人犯同样的错误。我知道要改变这个爱操心、深恐他们不懂得照顾自己、总往坏处想的习惯是个很困难的过程,但也很清楚地知道,除了改变自己,别无他法。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两位拥有生命智慧的航海老手的故事。他们除了不跳上中型船只的驾驶舱越俎代庖地替新手驾船,以及不怀疑新手的掌舵能力之外,也深谙和新手的相处之道,那就是他们不会在船经过有风浪的海域时,还添乱地在一旁摇晃那已然不太平稳的船身。
“不要因无关紧要的事而添乱和摇船”,是我常和青少年父母所说的,也是我告诫自己的话。我常听见青少年愤怒地喊:“我妈真的快要把我逼疯了,她连我上学时戴个耳环都要管!”“我牛仔裤穿得低一点儿又怎么了?!今天我妈死活不让我出门,就因为她觉得我的裤子穿在胯上面而不是腰上!”“你相不相信我爸把我的那个包给扔了!他说上面画得乱七八糟,像个不良少年!”“我爸妈真的是太夸张了,一点儿屁事都能被他们说得那么严重,我真是无语,懒得再和他们说话了!”“说什么?有什么好说的,说了他们也不听,就算听了也听不懂,算了!”
这些喊叫,我们听着是不是挺耳熟的,好像每个家庭的客厅里都多少会传出这样的声音?没错,这些被专家们描述为“代沟”的争执,看似无可避免,其实深究起来,有好些时候是完全可以通过理性的考虑而避免的。
例如,有位家长的13岁女儿,每天上学时书包里都放着支唇油,在家看书的时候也时不时地拿出唇油在嘴唇上抹两下。做妈妈的和女儿为了这支唇油闹过好几次,妈妈认为,你为什么把心思放在这些现在还不需要考虑的臭美上?女儿认为,涂唇油和念不念书有什么关系?我们班上的女同学都这么保养自己的嘴唇,我为什么就不可以?!
另一位家长的14岁女儿每个星期六晚上在浴室里至少要待上一个小时。经过仔细观察,妈妈发现女儿洗完澡后在浴室里刮腿毛。妈妈大为恼火,对女儿嚷着说:马上就要中考了,有这些工夫你不会学习去,净干这些没用的事。再说了,现在刮什么腿毛,你又不是明星,又不是要约会去。女儿心里想:我才懒得理你,那些时尚杂志上都说女孩腿上有毛是很粗鲁、很不性感的。
一个17岁、下巴上已经长出胡须的大男孩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每次妈妈进房间看他挂着耳机,都会不由分说、怒气冲冲地上前一把就把耳机从耳朵上给扯下来,并且还连声骂着说:你到底是在听音乐还是在学习,你这样怎么专心念书,怪不得成绩越来越差!儿子压着满腔的怒火,决定待会儿妈妈离开房间后,把声音开得更大一些。
还有位家有女儿初长成的母亲,一心希望女儿将来有坚挺丰满的胸部。因此在女儿刚刚开始发育时,就带着女儿去买胸罩,还逼着她每天穿着去上学。女儿的同班同学中,有好些连月经初潮都还没有开始,遑论穿着胸罩来上学。女儿为了这个“很丢脸的事”,除了每天早上出门前都得和妈妈闹上一回之外,到了学校之后,还得先躲到厕所里把胸罩脱掉,才敢进教室上课。
读完了上面这四个例子之后,你有没有想和这几位妈妈说些什么?从一个旁观者心平气和或事不关己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和这几位妈妈说:“哎呀,别那么紧张,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需要为了这些无关紧要、不影响全局的事和孩子闹得不愉快。”可是,有趣的是,当我们一旦身为当事人,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不为这些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纠结,于是和孩子大动肝火,拼命摇船。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这些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太担心他们没有好的未来,所以我们每天都紧绷着神经,把侦测雷达开到最大的强度,随时备战,只要看见任何可能影响孩子前途的细微迹象,就立刻跳起来去消灭它。
同样做母亲的我,当然不能在这里云淡风轻地劝告你们说 “放松吧,没关系的,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啊”等等这一类不关痛痒的话。但我们如果搬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评估模式,按照这个模式把“管”和“不管”的优缺点以及所得到的效果都一一列举出来,我保证,我们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些事,确实属于需要坚持的底线,一定要坚定地去执行它;而有些事,管了也没用,因为孩子根本不听,再说,这些事既不伤筋动骨,也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就让它不再成为我们和孩子之间既没有必要,又总是引起争执的导火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