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变孩子,先得改变自己

http://www.sina.com.cn    文新传媒网 

  孩子总是爱打人,不合群,没礼貌,当你抱怨孩子种种让我们感到烦恼、愤怒、伤心和失望的行为时,我们也许第一应该想到的是,这些都和我们内心对他的期待息息相关。因为孩子总是在迎合我们对他的评价和希望。

  “当对一个行为反常的人感到无能为力时,不要再想着他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开始思考你能够做什么,希望之门便豁然敞开。”心理学大师德莱克斯说,“你会突然发现以前都没梦想过的力量。而后你可以使用鼓励、逻辑后果、劝说等等手段来帮助他改变——仅仅是因为你改变了自己。”

  博森博士说,孩子属于这个家,是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很难做到让孩子感觉自己无条件地属于这个家,而是必须有出色的表现、能为父母争气、让父母脸上增光才行。我们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的独特个性,而是遇到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生怕孩子给自己“丢脸”。我们更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有过失,难于控制住自己“纠正”孩子的冲动,更不情愿改变自己的行为。

  放手给孩子生活、探索、学习的自由,不要参与、帮助、指点、纠正孩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尤为困难。当孩子专注于一项工作时,我们难以控制住自己,觉得必须给他反馈。遗憾的是,无论我们的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起的作用只有一个:打断了孩子,将他的注意力从手中的工作转移到我们的反应上来;他不再对工作内容感兴趣,而是琢磨着哪种行为能够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

  海滩上,孩子在用沙子搭小房子,如果父母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孩子的心就很安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父母接受的。但是——

  我们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手和热心吗?“来,妈妈教给你,房子这么搭。”

  我们能容忍他犯错误吗?“别一口气掺那么多水,沙子就泡汤了。”

  我们能克制住虚荣心吗?“快来瞧我儿子搭的房子,多棒!”

  我们能不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吗?“这房子怎么没有门?”

  我们能克服内心的焦躁吗?“一下午就搭那么个破玩意儿,浪费时间!这对你学习有帮助吗?怎么不多看会儿书?”

  我们能不在意其他人怎么看我们的孩子吗?“其实他再用点儿心,能比这搭得更完美。这孩子,就知道玩儿!”

  我们能接受孩子不需要我们所带来的失落感吗?“来,爸爸帮你搭!”

  如果我们做不到以上这几点,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够完美、不够能干、不足以让爸爸妈妈喜欢和接纳。我们就给孩子带来了卑微感,也为不良行为铺垫了温床。

  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变我们自己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呢?

  首先,改变我们的反应,在面对任何不良行为时,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第一反应;当我们本能地感到烦恼、生气、伤心、失望时,不要马上流露或者宣泄这种情绪,深呼吸,跳出局外,看一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取消了孩子期待中的反应,也就消除了这种行为的作用和效应。

  其次,改变我们的手段,将行为的责任从我们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亲身体验行为的后果、积极进行选择、主动承担责任。

  1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获取关注,那么就不让孩子通过不恰当的行为得到关注,比如,孩子不吃饭,既不劝他、也不喂他,他的吃饭事宜不成为谈资,自然也无法继续充当获取关注的手段。

  2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权力斗争,那么就拒绝参战,对他承认“我是没办法强迫你做任何事情”,他的炮火立刻失去了目标。

  3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报复,比如说出让你伤心的话,那么切记,我们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告诉孩子:“我很遗憾你这么想。”

  4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逃避,那么就立刻采取措施,关注、重视、鼓励孩子,细心捕捉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帮助孩子重新恢复自信心。

  最后,改变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不完美之处,盯着他们的“缺点”,时时刻刻提醒、批评、更正、监督、帮助,我们等于告诉孩子:“我对你的能力缺乏信心,没有我的指正,你就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分数、名次、奖项,我们等于告诉孩子:“你必须成功才属于这个家。”我们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孩子就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无法正常生活;由于害怕犯错误,他们不敢行动、不敢选择、甚至不敢长大。别忘了前面说过的,所有的不良行为起源于卑微感、起源于我们没有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让家长感到头疼的程度,跟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缺乏的程度成正比。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内心的恐惧,多予儿童鼓励、赞赏、行动的自由,放手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他们就能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巧,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改变我们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因为改变反应和手段,都只是当场应急。

  我曾经在一次为妈妈们举办的讲座中,遇到一位妈妈的困惑是:我们给孩子实施“赏识教育”,鼓励孩子广泛、全面地开发兴趣,孩子唱歌、跳舞、画画,我们都赞扬她,告诉她“真漂亮!”“真好!”“真棒!”如果她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加倍地夸奖她。结果孩子现在有了个“毛病”,就是凡事一定要争第一,如果不能得第一,就怎么劝说都不干;说多了,还哭鼻子,真让大人没办法。

  我想,这位妈妈走入了一个误区,她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敦促孩子开发特长,家长的任务就是夸赞孩子的成就,告诉孩子她“真棒”。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她必须努力地做出让父母觉得“真棒”的事情,才被家庭认可和接受。孩子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自信,她不知道自己能力的内涵,只是模糊地有一些“漂亮、好、棒”的抽象概念,因此只要遇到自己可能做不到“真棒”、取得第一名的事情,就知难而退。哭鼻子是她展示力量、控制家长、逃避行动的手段。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策略 
  • 新闻广州越秀区委常委方大国已停职接受处理
  • 体育美网-费德勒进8强 纳达尔因伤无缘中国行
  • 娱乐80后夫妻4年结婚7次离婚6次被吐槽奇葩
  • 财经小学生转基因试验陷罗生门
  • 科技三星检查250家中国代工厂:排查童工问题
  • 博客花总:私人飞机那些事儿 拍打能治百病?
  • 读书汪精卫贪二奶魂断上海 日女追星沦为性奴
  • 教育小升初“暗战”:女儿哭诉爸爸没本事
  • 育儿3成幼儿园拒乙肝宝宝 雷人暑假作业(图)
  • 健康接吻会传染感冒吗 男性也需要自检乳房
  • 女性2013秋冬最in趋势播报 首饰狂人40款单品
  • 尚品那些买酒庄的有钱人 葡萄酒为何没葡萄味
  • 星座漫画:12星座斗情敌 测试他撒谎吗
  • 收藏王刚称砸宝相当于杀人 1元龙币炒到20元
  • 热点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