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开学”这个年度大片已经在全国各地同步上演,有关开学的消息更是此起彼伏不胜枚举。
新华社的《开学三问:校车安全吗?负担加重吗?收费规范吗?》可谓问到了所有中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有识之士的心坎里。除此之外,大一新生如何与象牙塔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一年一度的“保留曲目”,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戏码常演常新,观者也常看常新。纵观今年各地大一新生的入学百态,欢天喜地人头攒动的背后,不但是社会的缩影与再现,更折射出学校的无奈与创新,家长的辛劳与牵挂。
既然能不能上好“开学这一课”,已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共同面临的课题,那么这一课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是否暂时概括成以下几个关键词:节俭、独立、自制、适应。
先来说说节俭。各地高校陆续开学,新生纷纷忙于采购装备,从而也推动了一波“开学经济”的热潮。“苹果三件套”余温未了,最近又有调查显示新生开学花费人均1.5万元,以至于不少人感慨“开学季”成了“烧钱季”。而此番感慨中,不乏对大学新生奢侈消费互相攀比的担忧。朱子曾经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写在家训里,告诫后人要勤俭节约。细想想,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哪样离得开勤俭节约?不然李商隐也不会得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结论。所以,节俭这一课马虎不得。
再来说说独立。陈寅恪当年为王国维写墓志铭,首先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话如今已成为各高校各学者的追求与向往。而对于已经走入象牙塔的学子来说,独立之精神,更该从独立生活开始。可家长们自打得知孩子要住校后,上至各种“大件”铺盖细软,下至卫生纸暖水瓶,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再看看校园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浩浩荡荡大包大揽,就怕这唯一的宝贝疙瘩吃苦受累,如此下去,我们的天之骄子如何独立生活独立治学?
为此,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为的就是让新生“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此种做法虽有干涉过多之嫌,但至少是对家长过于溺爱的一种提醒。当然,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精神,并非区区一个“独立报到”就能培养出来的,关键还得看学校的后续教育能否一以贯之。
其次再说说自制。对不少大学新生来说,每一个傲人的高考成绩背后,都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严格管教与约束。他们在经历了太多的鞭策与压力后,如今终于有机会逃离“牢笼”了,一个个儿正筹划着如何翻着跟头放松放纵呢,没想到却在情绪上坐了一回过山车——沈阳部分高校禁止新生带电脑入学。此种做法让学生反感不已,但细细想来,高校也是用心良苦。不过,相较于简单粗暴的一禁了之,学生的自制力恐怕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最后再说说适应。开学是对整个家庭而言的,不光子女需要适应,父母更需适应。我们以前总说不少学生还没有走出“断奶期”,对家长过于依赖,其实家长也存在“断奶难”的问题。如今哈尔滨等地就有一些新生的家长舍不得放手,甚至患上了“焦虑症”,想请假陪读。
人生中,很多路需要孩子自己走。既然这袭华美的袍上爬满了虱子,父母何不为爱放手,让孩子先学会捉虱子洗袍子。不然倘若哪天父母没力气包办这一切了,孩子又如何能坦然面对这满袍的跳蚤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