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乘高铁,我看到有一对祖孙拿着一张字单,二人反复大声地背:桌子、面包、玫瑰、鞋子……车过新竹后,实在受不了了,就很客气地请教他们背这些是为什么。原来这是记忆补习班的功课,说多练习可以增加记忆。我听了大吃一惊,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增加记忆力,反而使孩子讨厌记忆。
实验证明,要进入长期记忆一定要用“有意义”作媒介,新知识要和旧知识挂上钩才能储存起来。不懂意义的死背书也是一样,除非不断地复习,不然很快就会忘掉。大脑不会浪费它的宝贵资源去记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的东西,就像公寓空间有限,一个东西如果没有眼前的用途,我们会送去资源回收,下次用时再买。
从神经学的观点,孩子出生时,掌管记忆的海马回尚未成熟,通常要到三四岁,这个皮质下的组织才成熟。因此,我们对自己亲身经验的记忆大约只能回溯到幼儿园的时候,再往前就记不得了(请注意,这里所讲的记忆是自己亲身的体验,而不是大人讲给我们的小时候发生的事)。因此弗洛伊德把它称为“童年的失忆症”,但是最近这个说法受到了挑战。
实验者发现,出生25天的小老鼠,如果在黑色笼子里接受15次不可逃避的电击,每次2秒,然后再放到白色笼子里5分钟,小老鼠很快就会记住:黑色笼子是危险的,白色笼子是安全的。
在完成以上恐惧制约之后,第一组老鼠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再接受一次电击,然后到第28天时测试它们是否记得前面学过的东西;第二组则是中间没有接受任何电击,只在第28天接受测验;第三组则是从未接受恐惧制约,但是每个礼拜都放在黑色笼子里电击一次,然后到第28天时接受测验。测验时小老鼠被放到黑色笼子里,但是通往白色(安全)笼子的门是开的。
实验者观察在一个小时中,老鼠停留在白色笼子的时间有多长(黑色是老鼠的偏好,老鼠是夜间动物,喜欢阴暗,不喜欢光亮,所以本能应喜欢黑色笼子),结果第一组的老鼠花最多的时间停留在白色笼子里(说明它记得白色笼子是没电击的),而其他两组则停留在黑色笼子。所以这个实验表示,如果没有提醒(再次电击),老鼠在一个月内就忘记了恐惧制约,但是如果不停提醒的话,这个记忆可以保持一个月。后来的实验把这个方式应用到两个月大的婴儿身上,训练婴儿去踢腿,腿上有条缎带可以带动摇篮上的走马灯转动。结果发现只要定期提醒,早期的经验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挑战了过去认为的婴儿期记忆不能保存的说法。
上述这个实验说明,没有意义的东西只有透过不断提醒才能保存在记忆中,若不再用,便被遗忘了。
记忆不是训练出来的,是激发兴趣才能得到的。有个朋友相信了电台的广告,说只要两分钟就可以把“念奴娇”背会,便花了三万元去替她儿子报名,希望能增加孩子的记忆力。结果大失所望,孩子的记忆照旧,三万元却飞了。
要增加记忆力,必须从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功夫做起。记忆分登录、储存、提取三个层面。一般都是在登录上下功夫,只有信息清楚地进来,将来才有机会正确提取。那么,怎么样才可以使登录清楚呢?
研究发现,一个信息是熟悉的,跟别的织成网、连成线的信息有关系,这个信息便容易提取。就好像转学进入一个新环境,如果班上有同学是过去认得的,那么经由他介绍,你会很快打入小圈圈中。所以看多了、熟悉了,自然就记得了。记忆是个熟悉度。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理解,我们记不住我们不理解的东西。
坊间有很多一万个或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却看不下去。一个“事实”要对孩子有意义,必须先把它消化,找到它和别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中把它定位。也就是说,新资讯和旧有的知识体系挂上钩后,新资讯就会变成原有体系的一部分,这时这个知识才是他的,他的知识面才会扩大,才能融会贯通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