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笨小孩”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郑州日报 

  英国人约翰・格登因细胞研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不过,英国《每日电讯报》8日爆料称,格登在求学期间,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获奖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促成了许多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但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年79岁约翰·格登回忆称,自己在中学时曾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格登出生于1933年10月2日。据英国《每日邮报》9日报道,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在1949年的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这份成绩报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偶尔用来娱乐一下。

  格登回忆说:“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老师说中了。”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法新社8日报道称,格登在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回忆称,自己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的强烈反感。

  格登的父亲曾希望他去参军或进入银行工作,因为格登身体很棒且是壁球高手。但格登的家庭医生却认为他不适合在军队发展,因此将他的小感冒诊断为支气管炎,由此中断了他的参军之路。格登回忆说,幸亏当时没去参军,不然就没有现在热爱的职业生涯了。后来,格登考入牛津大学,最初读的是古典文学,后又转向动物学,正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8年,格登用从蝌蚪细胞提取的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这次成功随后被应用于哺乳动物的克隆。格登在这次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他也因此被称为“克隆领域的教父”。1962年,格登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论述了一个突破性理论: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这项发现震惊生物界,也遭到很多质疑声当时全球生物学界普遍认为,特化细胞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直到2006年,日本教授山中伸弥通过对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一个成熟特化细胞的细胞核可以被逆转到非成熟的干细胞状态,格登之前的发现才逐渐被学界接受。

  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格登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1971年以后,他便一直在剑桥大学工作,曾任多个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据法新社8日报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据英国《独立报》8日报道,格登还表示,愿意将自己的部分诺贝尔奖金拿出来作为博士生的第4年科研经费(因为第4年的科研经费往往比较紧缺)。剑桥大学计划为格登办一个庆功宴,但格登表示自己很快会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格登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对我们教育不能不带来启示。我们每一个孩子不可能都有格登这样的幸运和这样的坚守。很多时候,老师的话在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分量的,他们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了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成长为社会一个杰出人才,而一个素质不高的老师,也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而称格登“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的老师并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而是一个博物馆馆长,被校方雇用来教那些成绩最差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不具有教师资格,所以才说出了那样的话。如果格登和普通孩子一样,那么就会放弃对自然科学的追求,也就不会有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今天。

  再者,格登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也离不开他的兴趣。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这一点,虽然我们开设了很多兴趣班,但是有多少真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参加呢?有很多都是家长逼的。这当然也不能怨我们的家长,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如招生,一旦学生有了“特长”,就可以优先或者降分录取,这样的招生让很多孩子即使没有兴趣也要参加兴趣班、补习班,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和乐趣。

  另外,在我们很多大学要转专业是很难的。很多学生在填志愿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填写,等到了这个专业学习时才发现错了,可这时要想转已经很难了。

  每年的诺贝尔颁奖,我们很多人在关注谁获奖了,他有什么成就,但我认为对我们而言,与其关注这些,不如关注他们为什么能有今天的成就,他们的成长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让我们知道创造人才成长环境还缺少什么,恐怕这更有意义。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诺贝尔  笨小孩 
  • 新闻外交部:日方必须承认钓鱼岛争议
  • 体育NBA中国赛-19:30视频直播快船VS热火
  • 娱乐郭晶晶霍启刚喜帖曝光 22页史无前例
  • 财经交通部专家:大面积叫停收费公路尚不现实
  • 科技美对华为中兴启动第二轮调查
  • 博客装疯卖傻是中国人智慧 抵制日货便宜谁
  • 读书对越反击战前邓小平如何对日美发出警告
  • 教育留学后就业仍不乐观 海归进入低起薪群
  • 育儿小学生回家功课有多少回忆那些年的作业
  • 健康疼痛分12级分娩居首 揭秘你身边藏哪些毒
  • 女性梦露珍贵私人生活照 好声音女友谁最美
  • 尚品国境之内的绝色秋景 大闸蟹配酒法则
  • 星座测试哪种男人旺你 12星座藏私房钱
  • 收藏带你认识玄翠德清窑 毕加索设计的戏装
  • 热点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