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有没有起点?
各种“起跑线”充斥我们的视野,“输”、“赢”,该如何理解和承受?
更快、更高、更强,最快、最高、最强……今天,教育的世界充满胜负拼搏,也左右着我们对于如何为学生、如何做家长、如何当老师的判断。
12月11日,本报将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召开“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主题论坛。为了孩子,我们聚集起众多教育界内外爱教育、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希望以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破解当前教育难题提供思路,营造环境。
本报今起推出三篇系列报道,条分缕析,我们力图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好学生、好家长、好老师和好学校。我们希望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命题出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打好基础。高中肄业生和全国最年轻博士——谁是好学生?别轻易下结论。
十岁读大学,16岁攻读博士学位,张炘炀是全国最年轻的博士。近期有媒体给他做了专访,但这次报道给人们带来的震动不是张炘炀超群的学业成绩,而是他迷恋电子产品,出现“挂科”,险些不能正常毕业,产生过自杀想法的往事;还有,张炘炀要求为供他读书连公交车都不舍得坐的父母全款为他买房子,理直气壮。
相反,高二退学、18岁就与20多名科学家联合攻关“人类IQ与基因的关联”课题的赵柏闻,并没有因为他的低学历而被公众看低。他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为了支持他搞科研,四处联系,希望能让他提前拿到毕业证并被国内一流大学录取。但遗憾的是,因为政策原因,赵柏闻的身份到现在还是“高中肄业生”。
谁是好学生?在这个人人被裹挟着,主动或是被动地追求卓越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好”又该怎样定义?
A
“三好”变“一好”,分数对于人的一生有多重要?
“三好生”,是人们公认的好学生的标志。“三好”,代表着“德智体”全面发展。
“每学年得到‘三好学生’是我最大的荣誉,它意味着我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最优秀的学生。”已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的王瑜回忆起中学时代,“三好生”是她最骄傲的记忆。她所说的“学习最好的学生”是大多数人对“三好”的看法。
令人痛心的数字,却让我们看到了分数这“一好”带给孩子们的伤害: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5年来,学生体质呈下降状态,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小学生为40.89%,初中生为67.33%;营养健康方面的状况也不容乐观。2010年与2005年相比,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
伴随着这些“硬件下滑”的还有心理状况等“软件”问题。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少年儿童幸福观向个体价值偏移,片面强调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亲子沟通不容乐观,36.9%的少年儿童表示从不或者很少与父母说心里话。怕吃苦、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并不是个例,名牌高校学生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屡发成为“分数才是硬道理”最好的反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钱志亮曾在小学任职,后研究青少年问题。他认为,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目前教育的最大失误。与成人相比,未成年人的脆弱是最大弱点,身体没有长成,能力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成年人的呵护。而今天,学生的生理、精神健康都没有得到重视,我们要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对待孩子。分数对人的一生来说,真没那么重要。
B
拿标尺丈量学生,孩子围着评价转还是评价围着孩子转?
这几年,单一“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的不良后果被广泛宣传,大家开始反思,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不停地修改着丈量孩子的标尺。
张先生认为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是很开明的:“我希望他懂礼,但懂礼不等于听话,他应该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单纯地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并不好。至于学习成绩,跟得上就不错。”
可张先生的做法并不像他说的那么轻松,儿子就读于北京一所数一数二的名小学,入读这样一所名校,父母付出了多少可想而知。面对记者的追问,张先生表示无奈:“我为孩子选择这样的学校,是因为它定位于培养爱心的教育理念。但孩子确实参加了不少补习班,没办法呀,所有的孩子都上,我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突出,但他必须跟上大部分人,否则,他会自卑的。虽然分数低一点无所谓,但不自信的孩子,可就不是‘好学生’了。”其实,像张先生这样头脑清楚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分数可以放弃,但分数后面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被认同感,张先生还是把儿子送到了增加课业负担的补习班、奥数班。
李子谦是北京市汇文中学的政治老师。她认为,好学生应该有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提到“三好学生”,她介绍,现在对“三好生”的体育和学习成绩都有硬指标。北京市从2009年9月1日起,提高了“三好生”体育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科学年总评成绩优良”,但体育课成绩需要“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
“三好生”标准提高了对体育成绩的要求,但不难看出,达到这一要求的标准还是“成绩”。这样的修改能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大部分人表示怀疑。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应该围绕孩子转。但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却是拿着标尺丈量学生是否合格,让孩子围绕着评价转。
C
人不可能成为全才,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多元化
李子谦兼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与学生长期接触让她发现,情商高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这样的孩子懂礼貌,有较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李子谦说,隔壁班的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科技制作方面有特长,尽管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他在学校很快乐。
这让李子谦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多元化。
记者也试图找到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例证,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却遗憾地看到,尽管许多学校和老师不断推陈出新,以“评选小科学家”、“班长轮流当”、“争当同学们的首席老师”等名目激励学生,但最终,各种尝试在分数面前都慢慢失败了。
钱志亮认为评价孩子应用发展的眼光,不应将过多的竞争引入学校。他说,“每个人都有特长,人不可能成为全才,家长老师不能用无法达到的目标要求孩子,要扬长避短,对孩子多鼓励。”
钱志亮总结了自己对好学生的评价,依次是:生理精神健康、人品优秀、有人格魅力、人气指数高,最后才是学习成绩。他解释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人一辈子可以不做学问,但走到哪里都要做人,所以我把人品放在第一位,非常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把‘做人’当作教育中的软任务,老师放弃‘传道’,只‘授业解惑’,实际上,孩子养成慈爱、勤劳、诚实、坚韧不拔的性格,哪怕学习成绩不好,将来也会有充实幸福的人生。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果老师和家长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他的内心积极向上,不冷漠,不消极,遇到挫折和困难会苦中作乐,这就是好学生、好孩子。”
“人气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身边人的贡献,一个学生,如果心中没有他人,没有朋友,成绩再突出、体育再好,也不是好学生,懂得关心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喜欢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李子谦说。
而在李子谦看来,最后才是才能,“学习成绩只是才能中的一部分。”他为此呼吁,不要将更多的竞争引入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