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比我们对小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所表现的温柔更为常见呢?
我们之所以在小型哺乳动物面前表现出这种温柔,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哺乳动物的感觉只能在小时候通过运动机能获得表达。这种温柔使我们退回到自己的行为有了对与错之前的时期,错的就是笨拙的行为(最终说来,不是我们说它们笨拙,而是大人这么说)。并且,我认为正是这一点造成一些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极度不自在,为摆脱这种感受,他们需要酗酒,以回到从前只靠身体活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时期,因为在喝完酒、用酒精麻醉自己之后,他们重新可以做出不必自责,甚至是动物性的行为。这或许就是他们需要宠物做伴的缘由。
所谓的原始部落以及现代社会里的人喜欢饮用有兴奋作用的煎剂和刺激性饮料,这种行为隐秘而不可抗拒的动机是否就是重温第一代类人猿可能曾拥有的安全感,消除在已逝过去和待生将来之间一种不能满足人的现实中独处时所感到的焦虑呢?
每当人们饮用某种带点烈性的东西时,不管它是热的还是冷的,总之是一种能使我们身体发热的东西,它都会使胃部获得现时化(présentifier)并使人重温古老的满足感。这正是人类自有人际关系历史以来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让我们分析一下我们在动物幼崽面前的兴奋表现。难道我们不是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宠物了吗?
对这种游弋欲望的对象来说,这种做法无法帮助他成长。许多母亲对婴儿使用一种好色语言:她们从中享乐,把孩子当成动物看待,就像她们抚摸小动物时所做的那样。这是属于口唇期的一种关系:一个人实施行为,另一个人忍受;这不是一种主体对主体的关系,而是一种自己对另外一个充当客体之人发生的关系。它导致肛门排泄物式的关系,即一种将原先在欲望驱使下吞咽的物体排出体外的欲望。假如儿童变成了具有十足侵犯性的物体,其母亲就再也没有自己的位置了,她就会倾向于将孩子抛弃。这就是伊约奈斯科笔下《阿美岱》或者《如何摆脱她?》的故事。起初这个在家里受宠的孩子很讨人喜欢。身为主体,他感觉到自己的客体地位对父母来说是有价值的东西,后者因为是成人而注定成了他的榜样: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不断地膨胀、变大……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有了一定的体积,变得贪婪起来,就像母亲那样贪婪。终于,在某个时候母亲被他完全侵占了:人们感觉她什么也不能做了,孩子只要看不到她就会嚎啕大哭,因为他还想像小时候那样被妈妈抱在怀里。但她再也抱不动他了,因为他已经太重了。他处于一种阴茎式膨胀的情形中(“阴茎式”的象征意义是永远不能达到的价值)。
我们可以抛开阿美岱,去参考人们在自己公寓饲养的动物幼崽的隐喻意义。美国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养小钝吻鳄。起初这很有趣,小钝吻鳄会轻轻咬人而不伤害对方。人们把它放进浴缸,后来它越长越大,力气大到能一口把人的一根手指咬下来。当它体长超过一米时,就难以在房间里容身。于是人们把它扔到下水道里,它就在那里大量繁殖。人们被迫再去捕猎已经成为他们噩梦的钝吻鳄。每年夏天大量宠物遭人抛弃时所发生的就是这种事。主人当初要它们,是因为它们尚小。但它们在长大之后就开始妨碍人的生活,主人要为它们造成的破坏、盗窃、噪音和吠叫负责。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扔到街上,或者将其遗弃在乡间公路上。
这种占有行为安慰了宠物主人诸多的失望:他们把一只动物从其种群中拿走,以对它为所欲为。这也是人们经常对一名儿童所做的事:让他脱离构成他那一类人或者说他那个生理年龄段才华的东西,即他对同龄男女小伙伴的表达、游戏和交流。成人自我同化于这个孩子,认为他唯一喜欢做的事就是吃东西,于是就对他填塞食物,而实际上这个孩子需要得到一种尊重其个性的欲望交流主体关系;他完全处于语言当中,他听到并理解一切,但还不懂得让人聆听并理解自己。如果人们后来与他分离,他就会变得苛刻并感觉受到迫害,因为在他这个尚很幸福且无冲突的幼小童年时期,他属于母亲生命的一部分,继之成为她的所有物和权力对象。害怕豹子和狼的儿童做噩梦是因为他自己身上养了一只母豹子或者母狼,那就是他母亲的形象,他在母亲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感受到了她那种有意识或者恳求式的母性侵犯力,在他对世界和母亲的生命依赖时期,他一直是这种侵犯力攻击的对象。
正如一只动物抵抗捕猎者一样,他用最强烈的口唇以及肛门行为来进行自卫(在自己床上大便,如果白天不在床上,就拉在自己裤子里)。他会做人们所说的傻事,也就是说做出一些被人取笑、责骂、抚慰或使人惊叫的行为。人们对他这么做,却从未用语言以合适的方式对他解释这些行为。这导致他歪曲自己看到的所有物品本来的作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实际上他很不幸,为父母的抛弃或者恳求行为所困。他要么继续依赖他人,要么置身于一种高度危险的境地,不然自己做不成任何事情。
人们说一名从未见过父亲或者从未有过母亲的儿童是不幸的,注定要在适应方面遇到困难。像这样不知父亲是谁的孩子,其旁系亲属可以为他做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条件是不让孩子与他的根割断,并用合适的态度和他讲话,即让他感到:他可以不知道是谁生了他,但既然这个人给了他生命,无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来自本人,他也不能仅因为只认识母亲就把她当作自己生命的唯一来源;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存在于两个血缘中的双重来源。我认为这就是被收养儿童的问题,此外也是我们亲生孩子的问题。
倘若在生命伊始,即在母亲妊娠时,儿童因为投胎、继之在出生时蒙受羞辱的话,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难产、性别不合父母心意等),他都会因此感到生命意味着痛苦、蔑视和悲伤,尤其当大人没有用话语告诉他实情的时候。在我看来,这仿佛是他迫使自己的养母否定他与亲生母亲(后者有时坚持抚养他)、亲生父亲的血缘或者其生命最初的时光。我认为一个人需要与其生命之源、与我们称之为原始情节(孕育、生殖情节)发生之时相联系,重新感受这个时候的快乐;倘若他当初的孕育对其生母来说是一次不幸的意外,就要有一个人与他谈论此事,让他接受他的现状,帮助他重建这种联系。当初曾有三种欲望相会交汇,构成了这个人真正的生命之源;如今人们给他的爱不能切断他与自己生命之初的联系,无论当初他的出生被人期待,还是与人们现在的所爱相比是一种耻辱。我想正是这种从胚胎开始的连续性造就了一个人生命中积极的一面。如果抚养他的不是亲生父母,而是旁系亲属或者收养者,后者就需要告诉他:“祝福你的母亲,祝福你的父亲,多亏了他们我今天才有了爱你的幸福。”或者“我多么感谢你的父母!”这才是爱一个人、一对相互倾慕的男女所生男孩或女孩的方式。“今天,此时此地,我在你身上所爱的是两部交汇的生命历史的代表,一个有价值的人和两个家族的后代:他肩负着创造未来、延续香火的使命。”我想正是这样的话向儿童指明了生命的意义,它们表现了一种健康的自恋心理,有助于儿童的成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