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控制欲望,接好班……
如果欲望总是得到满足,人就没有欲望了。对欲望说“不”则提供了围绕遭拒绝之物进行谈话的机会,条件是尊重孩子吵闹的权力。“我不做你想要的事,你有自己的道理……而我认为我不这么做也有道理。”这样就制造了一种紧张,但这种紧张可以在表达欲望的儿童与同样表达自己欲望的成人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关系,前提是这个孩子的生命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
典型的例子是被戏称为“浏览橱窗”的有趣消遣。您的儿子在一家玩具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一部汽车,想去摸摸它。您不要进商店,而是让他仔细讲一下这件玩具的漂亮之处。于是半个小时就在孩子与大人丰富的互动关系中度过了。他会说:“我很想买它。”“是的,你说得对,假如我们买下它是件好事。但我不能给你买。明天我们再回到这里,我们每天都来看它,每天都谈谈它。”这样做一举两得:谈论欲望的行为肯定了欲望本身的合理存在,同时也不会迫使父母去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一名儿童看中了一件物品并要求马上得到它,此时唯一具有建设性的回答就是和他说话和交流,和他谈论这件物品对他产生的诱惑力。
对孩子说:“我小时候世上还没有这东西呢。”这是把孩子同化于儿时的父母;这使他脱离了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欲望。有时父母还会说:“别去想了,这不是给我们的。”
的确,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对孩子说:“你说得对,这件玩具很漂亮;你想得到它,但我不能给你买。要是我给你买了,我们今天晚饭就没有肉吃了……因为我只有这么多钱,如果都花在这上面,就不能再买别的东西了。”当然孩子会回答说:“可我不在乎这个,我更喜欢只吃面包。”“不错,但我却在乎这个。”孩子此时面对的是一个拥有某种欲望并维护它的人;这个人并非故意用这种做法来虐待孩子,而是向年幼的对话者解释他在行使自己作为成人的责任,他的反对意见只是在控制他自己的欲望。成人要担负的个人欲望有不同层次。他的欲望和孩子欲望之间的矛盾也是他应该担负的。
借口让孩子自由绽放而对他言听计从的做法是有害的;他需要遇到其他欲望行为,即其他年龄层人士所具有的欲望行为。假如人们对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百依百顺的话,就会完全破坏他的创造能力,即狂热地寻求满足一种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的能力,一旦这种欲望获得了满足,它无论怎样都会离开原来的对象,去寻求新的满足。
作为社会的权宜之计,游戏馆是一个能提供大量玩具的场所:父母可以在那里寄放一件玩具(就像寄放一本书),孩子有权每周借一件不同的玩具带回家。他用这件玩具玩耍,然后把它还给游戏馆,再借一件别的玩具回去。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形成自己的感觉,并想象自己占有了这件玩具。让儿童感兴趣的不是崭新的玩具,而是使用、占有一件临时借来的玩具并把它纳入自己的幻想。玩具如同书籍:孩子想做的就是把概念变成自己的,也是幻想自己的快乐,并从另外一个人那里获得对自己所提要求价值的认可,尽管这个要求也许暂时无法得到满足。像寓言诗中狐狸列那(Renard)那样否定自己的欲望属于狡诈,不是人类的聪明,是一种愚蠢的精神胜利法。“看看,要懂道理!放弃你的计划……也许得放弃这项或那项计划,但不要放弃你的欲望。”此外,与众人的团结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如果大家能够一起谈论无法得到的欲望之物,能够一起制订计划并致力于实现计划、克服此时此地在满足欲望时所遇障碍的话。
人类儿童曾梦想飞到月球上,但每次爷爷都告诉孙子说:“这不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情况就是这样……
还有多少其他欲望因无法得到满足而百倍激发了人支撑自己欲望的能量啊!每一代人都要依靠上一代人的劳动和知识,后者辛勤劳动,把自己表面看来徒劳的尝试以及暂无用处的劳动果实留给后代。一代又一代的人发挥着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却无法享受想得到的东西。然而凭借接力赛式的交接,他们中终将有一个人坚定和勇敢地接过前面所有人的接力棒,并在他们的希望鼓舞下抵达目标。欲望能创造人。在人类想要超越可能极限的不懈努力下,有时不可能的事发生了……他们由此得以重新树立对自己欲望的信念以及控制自己欲望的希望。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