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加拿大也有择校,有择校就有学区房!学区房房价高、税收多,政府有钱了就投入到学校,学校好上加好,又吸引更多的人来择校。看到美国博友宝贝妈咪的文章,深有同感。
北美公立教育是按照学区就近入学的。想上哪个学校,只要提供所在学区内买房或者租房的证明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好学校周边的房源就不可避免地紧张。比如温哥华排名最好的前三所小学近年来几乎被亚裔给占领了。
回国前去多伦多,朋友所在的学区也是一个好学区。和温哥华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的中国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原来所在的温哥华的小区,学校排名中等。后来因为那一地区中国人激增,所以近来那所小学的排名大幅度提升。
中国人选房子看学区,学区好的地方中国人多。反过来,中国人多了学校排名提升,又增强了吸引力。但同时,周边的很多白人离开了公立学校,选择了私校。
前几年有朋友到温哥华想送孩子就读排名第一的小学,结果半夜一点钟的时候中介通知看房,到了以后发现有几十个买家蜂拥而至,最终也没有抢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学区房就开始易手,买卖热闹异常。
也许有人说,择校选学区房是中国人才干的吧。其实不然,下面是美国博友宝贝妈咪所在的“小联合国”的真实记录。
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小型联合国,各色人种,不说齐全吧,至少亚裔非裔西裔都能看得到。不过不管什么人种的妈妈,大家休息聚在一起时,孩子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我所在的城市选择学区内的学校上学,报名时间是5月份,而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份,则是中小学生跨区上学的报名时间。跨区择校,绝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在我周围也许是高学历者众多,我所见到的几乎各色人种的父母,毫无例外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把如何选择一个好学校做为头等热门的话题来关注。
昨天在我准备悄悄溜走给宝儿开家长会之前,被一位黎巴嫩的妈妈拦住了。她听说我家宝儿的学校不错,我们又是跨区上学,特地跑过来打探消息。当然在美国,孩子上学的可选择性确实也是比中国多。
私立学校
在美国,一些3~4岁儿童的家长倾向于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比如在国内知名的蒙氏幼儿园,在美国就是私立学校。在我看来,美国妈妈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中国人,只不过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似乎中国妈妈更重视孩子学业上的早教,美国妈妈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方面,我感觉私立学校确实比普通幼儿园做得更好,对孩子的培养更专业一些。
私立学校的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有更好的教育儿童的经验,幼儿园则更倾向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我觉得三岁以前的孩子更适合幼儿园,三岁后在私立学校更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读书习惯和社交礼仪。
私立学校的好处,在于不受学区、甚至城市的限制,只要家长有钱有精力,都可以报名。另一个特点就是,一般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优于公立学校。一个好的私立学校在美国不一定是最贵的,但其性价比一定是最高的。前段时间网络上热传的美国纽约一所比哈佛大学更难进的圣三一幼儿园(我认为这是翻译问题,这应该是一所招收幼儿的私立学校),虽不是纽约最贵的幼儿园,可是由于它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能考进美国常春藤学校而受到热捧。
在本市有一所叫圣约翰的私立学校,它招收从18个月到18岁的孩子,学生中50%以上会进入美国前二三十名的大学。家长们愁得根本就不是学费问题,而是怎么让孩子进去。前几年我家外甥从国内过来就准备考这所学校,我曾对它做过详细研究,其入学比例大约是20:1。要是学校告诉你家孩子在学校的候补名单(Waiting list)上,基本上就等于告诉你没戏了。只要能被录取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过有不去的。
公立学校
一般而言,学龄前的孩子选择私立小学的比例要大,主要因为在美国幼儿园是没有义务教育的,同样是花钱托儿,家长们倾向于选择教育含量多一些的私立小学也是有情可原。可是等到孩子到了义务教育的年龄,对比于每月700~1300的学费,在性价比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家长们当然更愿意选择教学质量好的又免费的公立学校。这样一来,小学生上私立的人数骤减,造成有些家庭即便可以负担高昂的学费,却因每个班学生人数太少,担心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受到影响,而不得不放弃私立小学。
上面说的那位黎巴嫩妈妈就是这种情况,她家孩子班上的学生到一年级时只剩下8个人,她觉得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而8个人的班级要满足后一个条件显然比较困难,所以她不得不放弃那所不错的私立学校。
美国的公立学校学生入学也是划片的,学校的好坏对学区的房价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小区住户房产税的50%左右是贡献给小区内学校的,可想而知,房价越高的地段,学校得到的资助就越多,从而带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师资也就要比房价低的学区来得好。水涨船高,大家就越喜欢搬到好学区去住,相应地也就推高了当地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