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
国外师生关系讲究平等
西方不少国家的教师观极为相似。在这些国家,老师仅仅是众多普通职业的一种,他们的收入来自纳税人,因此更像是公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与中国大相径庭。
美国:师生多是朋友关系
在美国,师生在学业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上往往是朋友关系。美国学生对导师往往直呼其名,有很多学生叫导师的昵称,显得很亲切。
此外,中国的学生,把帮助老师(诸如擦黑板之类)当做自己的义务。而在美国,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不仅要自己擦黑板,还常常试着降低自己的地位,尝试着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法国:批评老师很正常
在法国,师生关系很平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非常强。法国学生很尊重老师,但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即便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如果老师有不懂的事情,也会和学生探讨,不会有什么难为情。学生提问时,老师多以平等的口气问学生:“你的意见是什么?”而不是“你来回答”。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挑剔、批评,在法国属于很平常的现象,老师也不会为此而恼怒。
英国:老师不会讥讽学生
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不会随意对学生的思想、想法加以肯定或否定,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就会有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虽然这样的回答几乎90%是错误的,但老师从不会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出言讥讽。老师们认为很多问题的回答只有好和不好,没有孰对孰错。有时候即使老师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他们也会说OK。只是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
观点阅 读
四川新闻网:人格平等是教育进步的关键
教师不能只有居高临下的“教育”,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要以人格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
众所周知圣人孔子之所以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得益于其与弟子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试想,孔子若与弟子缺乏深刻交流、亲切交谈,缺少人格平等的交往,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孔子还会成为圣人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由于老师、学生天然的不对等,再加上学生的意识缺乏,构建平等、融洽师生关系的责任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多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在学习之余关心学生的生活以及家庭背景,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中青网:老师不应该俯视学生
“蹲下来,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一所小学的墙上标语,老师怎么看学生,决定着他们怎么教学生,老师对学生能够“蹲下来”,体现的是一种人格平等姿态,拥有这样的态度很重要,但仅有这个态度还不够,更多的还应该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
我们来讨论尊师这个话题,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尊师”与“爱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很辩证,试想,如果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平时都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如何能够实现学生尊师?
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起新型师生关系?很显然,这种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里相容、相通,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微评 争 鸣
教育氛围影响社会进步
@海四方:我曾经是一名德育主任,我认为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延伸,若老师颐指气使,人格分裂,学生必遭殃,希望自己没误人子弟。
@易平心:师生关系影响社会关系,尤其是幼儿教育,我们对幼儿怎样教育,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希望我们的老师在新的时代能够建立起新的师生观。
@gentlhoho:当前社会有些老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正如社会上有些人不尊重他人人格一样,师生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投射。
@小茉莉2182: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你是怎么样的,社会就是怎么样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更加要注重培养其人格,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样以后孩子走向社会才会更加尊重他人。
教育需要健全学生人格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全的培养,尊重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培养对人的尊重,而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缺乏的东西。中国教育总是要让人成为人上人,从来没有教育,作为人,在人格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vigorous漫: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教育需要老师尊重学生,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思想。
@Go4You:思想之自由,人格之健全 ,这是我们教育需要培养的东西。
@教书匠熙熙: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也不是人下人,而是人中人——陶行知。
不吐不快
人格平等
从娃娃抓起
教育部公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是过于严肃?其实,这种怀疑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教育领域里缺乏对人格平等的尊重和践行。
不容忽视的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中国父母将体罚作为“为孩子好”的教育手段。同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观念的长期作怪,也使得体罚学生成为教育学生的法宝,甚至获得家长的“力挺”,而孩子们的人格平等或多或少被忽视。
伴随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们对此种教育抵制反抗,不乏走向极端的案例。如孩子不服从父母安排愤怒之下跳楼,甚至引发儿子弑母的人伦惨剧。这警示我们必须正视对人格平等的诉求。
人格平等是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的平等,人格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
人可以有贫富之差,但不可以有贵贱之分,现代社会每个公民人格平等,并且这种人格平等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然而,现实却是,人格不受尊重、遭遇不平等待遇的事情多有发生。因为不尊重人格平等,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子女设计人生;因为践踏人格平等,乞丐被区别对待,不能进入一些场所。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伤害的不只是社会成员个体,可能是社会的发展进步。
由尊重幼儿人格出发,更值得深思的是,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在,如果他们从早期教育开始,就遭遇人格的不平等待遇,如何指望他们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可怕的是,如果这种人格的不平等通过教育的形式代际传递,孩子终有一天长大,如果他们从这种不平等的受害者变为实施者,如此恶性循环,又怎能期望社会健康强大?
人格平等不应只在教育领域里呼唤,更应该在全社会倡导。从娃娃抓起,让人格平等的意识从小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于更多人来说,人格平等都亟须得到反思、熏陶,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为。由此,社会才能由树而林,绿意盎然。
教育部发布的幼儿教师标准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有人说,将歧视、体罚学生上升到尊重人格,有些故弄玄虚?有人则认为,人格的提出说明,是对体罚等的深度反思,其意义超越教育领域,人格的平等值得全社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