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人小孩都有需求

http://www.sina.com.cn    《换个眼光看孩子》 

  想想我们每天所做的事:睡觉、吃饭、上班、上学、与人互动、工作、游戏、学习……这些看似例行的事务,其实是满足人们(不分性别、种族和年龄)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时不可或缺的过程。

  “生理需求”与人的存活和身体所需有关,像是孩子吃不饱、睡不好就会生病;“心理需求”则与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有关,像是人们在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中,如果没有感觉到爱就会不满足。例如,在学校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就会没有成就感。

  每个人,无论是父母、老师或学生,其实都有基本的需求。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和孩子的需求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因为若“需求”没有被满足,很容易衍生出许多相关问题。

  “现实治疗法”的创立者威廉姆·格拉瑟(William Glasser,1965)认为,人有5种基本生理与心理需求,每个人对每一种需求的强度各有不同,而各需求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人只有在需求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生活。

  生理的需求

  生理需求包括生存与身体的各种需要,比如食物、空气、温暖和性等。当身体产生这些需求时,人们就会想办法满足它。

  生理需求没有满足的结果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好友提到,她的先生为了减肥,立志要吃流质食物40天。由于他每天仍要上班、工作,却处在饥饿的状态中,结果越减肥脾气越大:骂孩子,看太太不顺眼,烦躁不安。最后他发现,没有详尽的规划而随意吃减肥餐是不恰当的,体力实在无法负荷。

  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孩子的班上看到,有些同学就是一副无精打采或懒散疲倦的样子。这时我们先不要马上认定他们就是不喜欢上课或不乖,也许是生病了,也许是前一天没睡好,也许是来不及吃早餐造成的。

  我曾在中学教生活素质教育课。由于学校把我的课安排在上午第4节,同学多次向我抱怨:“老师,我饿到没力气上课了。”虽然知道他们多少有跟我要东西吃的企图,但我相信他们由于肚子饿影响到学习也是事实。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系上同学聚会,事先说好由学姐带我们唱歌,但由于她很晚才做完实验,来不及吃晚餐,穿着实验袍就匆匆赶来。只见她把白色外袍一脱,站起来就带领大家唱。那首歌非常轻快,所以她要求大家拍手唱。可能开始时配合的人不多,不在她的预期中,于是在又饿又累的情况下,她瞪圆了眼睛、皱着眉头,大声地吼道:“叫你们拍手听到没有?”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气氛尴尬至极,大家不知如何在这种气氛下轻快地拍手把歌唱下去……这也是生理没有满足:肚子饿、身体又过于疲劳,以致于影响情绪的结果。

  我刚开始做家庭教育咨询工作时,由于咨询者大多要下了班后才能过来,而那时通常是晚餐时间,所以我常常是在家做好饭菜还来不及吃就冲去做咨询。一坐下来,我脑海中浮现的尽是香菇鸡汤、粉蒸排骨、凉拌小黄瓜……肚子咕噜咕噜直叫,“菜色”挥之不去。虽然前来咨询的人不知情,但我深知这已经违背会谈的专业精神——以咨询者的利益为最优先。因此我心里非常愧疚,还好有过几次失败经验后,我痛改前非,调整了自己的时间安排。

  生理的满足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这些例子是由于吃不饱、睡不好造成的。

  在教课或关怀孩子前,我们需要妥善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精神与体力维持在一个最好的状态。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没有饥饿到难以生存,或累到无法承担,但假如能品尝到一些特别的、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让身体感官放松、享受一下,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满足。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外出咨询,但极少会闲逛,总是一结束就赶着回家。某次工作完正值中午,于是独自一人走在街上,看看有没有可以吃的。放眼望去,好多各式各样的面食点心,看了让人口水直流,选定了一家现做的葱油大饼,买了后边走边吃……哇!竟然十分美味,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人间珍馐啊!实在太享受、太满足了,顿时感到这世界多美好!没想到,这不在预期中的午餐,居然让我开心了一整天。

  当我们谈到满足感,大多会想到心理的层面。但就现实情况来说,达到心理的满足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比较多,效果也比较慢,甚至难以控制;生理的满足相对比较容易达到,效果也比较明显。

  我绝不是鼓励大家追求物质或单单满足口腹之欲,或一定要花大钱(一个葱油大饼不过5元),但偶尔(非经常或依赖物质)通过一些容易取得的事物让我们在生理上感觉满足,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焦虑的咨询者,比如面对无法放松的家庭主妇,一直觉得书多得念不完的学生,和一不工作就有愧疚感的爸爸,我会先鼓励他们去吃个大餐、看个电影、泡个温泉或上健身房锻炼锻炼。总之只要不影响他人,去做一件让自己很快可以得到快乐的事,让自己轻松一下,可以先释放一部分的焦虑。

  所以我偶尔会带一些“美味”的点心给班上的学生吃,或带自己的孩子去他们喜爱的餐厅大快朵颐,那会让他们开心一整天呢!

  在我们要关怀孩子或进班教课之前,要注意自己及孩子的生理状态,无论是饥饿或感冒、身体不适,都需要先有妥当的照顾,才能让教养发挥最大的效果。

  心理的需求

  人们的心理需求在所有生物当中最复杂、最多变,感觉的范围也是最深、最广的。虽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到,满足了生存需求后才会往上追求其他心理层面的满足;但以实际社会现象及我的咨询实务经验来看,我认为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亚于生理需求,否则就不会有亿万身价的明星自杀,富家千金去卖场偷东西,追求刺激的人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仍要挑战极限的种种事情。

  格拉瑟相信,人类从基因上就被决定了要满足4大心理需求,包括归属、权力、自由以及乐趣。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尽量使自己感觉舒服。所以人们先经过大脑的判断和评估,然后才做出能满足自我内在需求的每一个行为的决定。只是我们有时候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做选择的背后动机。

  如果能对人(包括我们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就能在教养及关怀孩子的时候,用最合宜和有效的方式。

  归属

  爱和被爱、有价值感、与人分享、参与团体、彼此照顾、互相连结……会让人产生归属感,而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心理学家也发现,一个人是否能感到幸福、健康,跟归属感能不能被满足有极大的关系。

  人的一生如果缺乏朋友、家庭、爱与被爱的关系,那么他在生活中必定会觉得空虚难耐。现在很多没有机会交朋友或较为木讷内向的人,经常会通过网络发展友谊关系,就是人想要寻找归属、与人连结的最佳证明。只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因此,骗取感情、金钱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

  当一个人的归属需求不能被满足时,该怎么办呢?朱烈·克罗提(Julie Crotty,2002)曾说,人的大脑是一个当自己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时,就会做出直接反应的“硬件”,若是归属需求不能用正向的方法实现,可能会转化为负面的表现方式。

  比如在班上人际关系不佳的孩子,可能会用暴力或恶搞以得到同伴对他的重视;一个认定自己不被接纳的孩子,可能会用不良行为来赢得老师的注意;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可能用被动退缩或放弃努力来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以避免别人再次对自己失望——他们的信念通常是: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先放弃自己,免得被别人放弃。

  记得一位大学男生曾和我分享,在他青春期的时候,很想得到爸爸更多的关爱,跟爸爸学习怎么当一个男人,所以他希望能跟爸爸有更多的时间相处,能多说几句话。可是他的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和他说话一般只用几个词:“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常让他觉得很失落。于是他想:如何才能让爸爸跟我多说几句话呢?他发现只要顶嘴或让爸爸不高兴,爸爸就会因为要教训他而蹦出不少话。因此,为了听爸爸说话,他不自觉地就经常闯祸、惹爸爸生气。

  我听了他的分享,心里对过去的他很心疼:一个寻求自我认同的大男孩,想要得到关爱却得不到时,宁愿长期用负面的方式“争取”与爸爸互动的机会,因为得到负面的关注比没有被关注好。可见人是多么需要爱与被爱啊!

  卢云曾说:“一个孤独的人医治不了一个孤独的人。”只有一个群体才能医治一个孤独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在爱中、活在归属中。如果我们所关怀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功能失衡的家庭,只要他身边的人能给他足够的温暖和爱,相信他仍能因此得到心灵的治愈。

  在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时,“归属”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