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兴趣班。今天是这学期最后一节课,家长可陪同。这节课老师教画的是蝴蝶,色彩和图案有点小复杂。你在纸上画的有些离谱,蝴蝶身子比翅膀还大,翅膀呢,两边严重不对称。我提请你看下黑板上老师的示范,这时就听后排传来一男人粗鲁呵斥。一父亲在骂儿子不好好画。那孩子,大约是大班的,五岁左右吧,低头不吭气。再一会儿,那父亲又开骂,夹杂一连串脏字,大意是老子花了钱,你画这德性,给我滚回去!那男子看去是粗俗的,也许是花了钱让儿子进这幼儿园,但儿子没有显现他希望的回报效应,譬如在这课上没按老师示范的画好蝴蝶。
骂着骂着,他动手扇了孩子一耳光,我气愤地叫了声,怎么这样对孩子!他大约看到周围投射来的眼光,索性让孩子收拾书包,“不上了,给老子滚回家去!”
孩子呜咽着收拾东西。透过窗玻璃,走廊上,男子斥骂着,在孩子身后踹了一脚——几乎可以想像那孩子的未来,多半笼罩阴霾。据说,在暴君制下长大的孩子,或者屈从、委靡,或者怨毒、冷酷。
一个不给孩子尊严的人,一个以粗暴欺压孩子的人,一个让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羞辱的人,配做父亲吗?不配!也许他父亲就是这样对待他的,所以他理直气壮地延袭这一种方式。这类人,他们不会想一想,在他们五岁时,能否麻利画好一只彩色蝴蝶?
孩子让人生气愤怒的时刻在所难免,而惩罚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惩罚。
一位叫陈洁的妈妈曾写到与儿子曾经的矛盾,“当然,不管用什么惩罚方式,让孩子明白其中有爱,是最重要的。爱显然是比任何手段都有效的教育方式,或者说,它是任何教育的基础。离开了爱,惩罚就成了敌我矛盾,除了滋生敌意、仇恨、屈服、对暴力的信仰,没有其他的作用。”
极是!在许多对孩子的惩罚中,放纵着成人的自私与残酷,在以“惩罚”为名号的行为下,实施的是成人以大欺小的霸道——别以为孩子无力反抗便是惩罚“成功”,譬如那位美术课上的父亲,请记得,孩子遭遇的一切不公,他必会以另种方式“回报”——你根本不能想像这对父子今后会相处和睦。那孩子,在父亲老了后,可能会以同样方式回敬父亲因老而带来的衰迈疲杳。
惩罚假如偏离了爱,就会成为一己的情绪宣泄,成为成人张扬强悍、滥用权力的“理由”。而往往,错误的教育方法总是把自己伪装成很有效。
一个好家长,不仅要看他对孩子如何好,更要看他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如何对待——我认识一妈妈,对儿子平时百般宠溺。一旦儿子哪天触到她情绪“雷区”,她立时变脸,打骂全上,我有时怀疑她孩子有可能人格分裂。
“当儿童屈从于现实而将敌意压抑到潜意识中后,便产生焦虑。霍妮(20世纪最杰出的女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基本焦虑。儿童一旦产生基本焦虑,就会觉得整个世界充满危险和敌对,而自己又深感软弱无助,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别急着惩罚孩子!惩罚前请想一下,从孩子的年龄与心理出发,这事儿真值得惩罚吗,哪一种方式会更有效——而不是更利于你快速地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