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晚报》报道,里奇和苏西是一对普通的美国夫妻,喜欢孩子的他们本以为孩子是快乐之源,没想到孩子也可能成为父母的噩梦:8岁的大女儿斯塔沙暴躁易怒,极具攻击性,经常对着爸爸喊“你是个白痴”,对着妈妈喊“我要杀了你”;6岁的儿子夏洛擅长搞突然袭击,一下子就能把妈妈推到地上;2岁的小女儿凯亚活动能力虽然有限,但神经质的尖叫和啼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面对一团混乱的家,苏西终于忍不住拨打911电话――不,不是找警察,而是找一位好保姆。
这是美国家庭教育纪实剧《保姆911》(Nanny 911)的故事之一。去年下半年,央视二套和上视外语频道先后引进和播出过部分剧集,虽然非黄金时间,非黄金频道,却引起众多年轻家长们的关注和追踪。目前《保姆911》的视频在网络流传甚广,很多中国网友都认可了《保姆911》的第一切入点:孩子是父母问题的一面镜子;在所有问题小孩的背后,都有一对或者一个问题家长。
“保姆”的中国粉丝激增
《保姆911》(Nanyy 911》)是美国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讲述的是英国资深保姆帮助那些没有办法管理小孩的美国家庭的故事。目前该剧有4季,总共51集。去年下半年,《保姆911》被意译成《保姆119》(911是美国的急救号码,119则是中国的火警号码),先后在央视二套的周末特供节目和上视外语频道播出,虽然没有被安排在黄金时间,但已经足够吸引很多偶然看到该剧的中国观众的眼球。很多网友都发帖询问“哪里可以找到《保姆911》的全集,这真是一档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剧”,有意思的是因为译名的问题,有的网友还费了点周折。在一些知名的关于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的网络社区,该剧的剧情和教育模式已经被积极推荐,流传甚广。
在剧中,“保姆911中心”被设定为一个社会救助机构,其成员都是资深保姆,当然这里所谓的“保姆”,相当于中国观众理解中的育儿专家或者家庭治疗师。当某个家庭在对孩子的管理教育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向保姆911中心求助。保姆911中心的工作模式大致是:由请求帮助的家庭拍摄自己的家庭录像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些成员的日常活动和互动,以及父母认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保姆中心根据这些资料对该家庭进行初步诊断,然后派出最适合该家庭的保姆入驻家庭一周;保姆入驻第一天的工作就是观察和记录,要求家庭成员“就像我不存在一样”自由活动,保姆则带着小本子记下问题所在,并在随后几天为父母分析原因,找出对策,然后帮助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
正如很多网友所提到的那样,《保姆911》中的问题家庭一般都有2-4个子女,且年龄相近,年轻的父母很难管教得当。尤其是如果老大已经不在父母的可控范围之内的话,那么下面的子女失控的可能性也跟着大大提高。而中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像美国那样全然失控的家庭局面并不多见,但保姆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角度却有共通之处:比如孩子哭闹只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如果哭闹太多,说明他获得的关注不够;父母的态度要统一,不能在孩子面前争执,爸爸不能失职;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言出必行,“你说的话你负责”,等等。
爸爸“缺席”和妈妈“无力”
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妈妈都抱怨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爸爸们却感到委屈。以里奇和苏西夫妇为例,里奇是公司职员,周一到周五的白天都在外面上班,苏西则在家中负责带三个孩子,偶尔在家教授普拉提赚钱。周六是他们约定的家庭日,但每当孩子们要闹翻天,苏西忙着一个个安抚他们的时候,里奇总是推着自行车出去兜风,“出去安静一会儿”。资深保姆直言:“里奇给我一种感觉,他对自己的自行车,比对他的家更有热情。 ”因此在改善孩子们的问题之前,保姆表示首先要解决夫妻感情不合的问题。
保姆问苏西对里奇有何不满,苏西回答说:“我认为他对时间的利用太自私了,比如,他会利用家庭时间出去骑车。 ”里奇则分辩:“你总是说我一整天都不在家,事实上,我下午一点就回家了!”保姆分析说,苏西之所以会产生里奇 “一整天都不在家”的感觉,是因为即使他在家,也没有帮忙照管孩子,因此她建议苏西外出一整天,让里奇和三个孩子在家,体会一下妻子的感受。
在苏西出去的这天中,里奇终于明白一个人独自带三个孩子是多么吃力的工作,但他也努力按照苏西制定的作息表行事,而在给孩子做规矩方面,做得比苏西还要好。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当里奇试图哄睡小女儿凯亚时,苏西回到家,她对孩子们的问候和拥抱打破了里奇好不容易争取的安静气氛,引起里奇的强烈不满。在夫妻俩为此争吵的时候,三个孩子又开始哭闹喧哗起来。
保姆分析说,苏西之所以没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反而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是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规矩”的制定和执行者是爸爸而非妈妈,但里奇没有给苏西相当的尊重,孩子们也跟着不尊重妈妈。推而广之,一个被丈夫呼来喝去的妈妈,是很难获得孩子尊重的,即使爸爸在家,如果他不出面支持妻子去阻止孩子们的不当行为,妻子很难独自做到这点。反之,如果爸爸平时予以妈妈相当的尊重,即使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可以管好孩子,因为孩子知道妈妈背后有象征着威严的爸爸。
制定“家规”,违者“出局”
在夫妻俩就家庭问题达成一致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的“家规”,几乎每个家庭都被建议这么做。保姆为里奇和苏西家庭制定的家规包括:管住自己的手,任何情况下不许打人;不许说脏话;每人每天都要做家务。事实上,苏西几乎时刻都在警告斯塔沙和夏洛“不许打人不许骂人”,但效果并不好,但当她将这两点作为“家规”郑重提出的时候,还是对两个小孩起到了警戒作用。
剧中另一个家庭比苏西家更严重,是典型的“孩子当家”、大人看孩子脸色的“超民主家庭”。霸道的大女儿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她摔东西,耍性子,发脾气,妈妈管不了孩子,不能坚持到最后,爸爸则一天到晚躲在报纸后面,不愿意参与管理。保姆为这对父母打气,告诉他们得拿出“家里的事大人说了算”的威严,制定家规,否则只会害了孩子。制定“家规”的关键在于贯彻执行,如有违反,保姆们推荐“出局”作为惩罚措施。于是,当女儿再次要躺着看电视睡觉时,妈妈及时出面制止,并把电视搬走,告诉孩子这是为了让她有个好睡眠。不管女儿怎么哭闹,妈妈都没有妥协,并说出“这个家由我说了算”的话。女儿的霸气得到有效制止,开始懂得看大人的意思做事。保姆则表示,一种习惯养成一个月就会成为自然,坚持住,好的秩序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感。在里奇家庭中,苏西要求斯塔沙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斯塔沙坚决不肯,苏西也宣布“出局”,将斯塔沙关在房间里。
保姆解释说,“家规”和“出局”是有效减少妈妈唠叨的方法。很多妈妈会不停地对孩子说:“快去收拾好你的房间,快去做完功课,否则就别想吃饭! ”但她自己说的话并没有执行到位:孩子并没有收拾房间和做完功课,但依然可以吃饭。久而久之,妈妈的唠叨在孩子看来失去了威力。 “家规”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少而精,比如“不许说脏话”这条,在孩子们慢慢习惯不说脏话的同时,他们说话的口气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善。
孩子的责任感是靠培养的
很多中国父母都抱怨现在的小孩不知道感恩,缺乏责任感,这在美国家庭中也很普遍。很多中国观众对这一集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爸爸忽然去世之后,子女非常悲痛,但因为妈妈并没有及时介入,悲痛最终被转化为暴力,两个孩子互相打架,甚至对妈妈动手。保姆观察了一天之后,对妈妈说:你一定要重新树立威信,不然,孩子会既没了父亲,也没了母亲。接着开出“家规”:不能使用暴力;孩子要听妈妈的话。第二天晚餐时母女矛盾大爆发,女儿向妈妈飞起一脚。保姆鼓励妈妈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行为令她非常痛苦;爸爸在天上知道他们的不舍,但绝不希望他们如此。对父亲的爱和责任让母女俩迅速达成共识,此后,女儿发脾气时就打枕头,母女的关系也慢慢改进。
为了说服斯塔沙,保姆也使用了责任感灌输的做法。斯塔沙在房间里与妈妈争吵,小妹妹凯亚在边上大哭。保姆问斯塔沙:你觉得你这样,会对谁造成最大的伤害?小女孩说不知道。保姆回答说:是你的妹妹,两岁的凯亚。凯亚很喜欢你,一切都以你为榜样,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在餐桌上表现良好,凯亚也会很平静?你抓人打人的时候,凯亚也会因为恐惧而大哭大闹?这段对话并不长,但成功地激发了这个小姐姐的责任感。
父母的身体力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因此保姆建议每对父母,“说你想说的,并且对它负责”。另外,当孩子做得好时,要给予 “及时的鼓励”,鼓励和出局,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