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寻味 “现在的我,不再茫然”
学生考上高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是不知所措的“茫然”。可在奉贤中学,学生这种“茫然”通过学校行之有效的“科学引导”之后,逐渐变得“豁然”。高一(9)班周诗羽同学,曾在《背上行囊,开拓远方》一文中透露了“心路”。“2011年8月,我踏进了学校。艰辛的训练使我身心疲惫。这时,有人问道:‘我是谁?我将成为谁?’提问的,是高一年级部程主任。而被这个问题问倒的,是我和不少同学。那个八月,只留下不知所措。
而今回首,点滴涌上心头。曾几何时,那个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的我,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初步想法和奋斗目标。而这一切,都源于《人生规划体验课》的引导。
那是一份较为精准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奉贤中学激发潜能问卷,让我明白了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更加了解自己,也更明确了想要选择的职业。
测试之后,我们走访了名校。我去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在那里我第一次近距离听到刘西拉教授慷慨激昂的讲课,讲着工程师与科学家的不同,这让我内心深受启发——学习要踏实,为人要谦虚。
在交大食堂用餐时,我结识了一位大一新生。他笑着告诉我:‘如果自己没有计划,那么日子可以闲得发慌。’他让我有了为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奋斗不已的规划。
现在的我,已不再茫然。有了人生规划这朵向日葵,即便是沮丧,我也能朝着阳光。
现在的我,已经背上行囊,要去开拓远方,不必去担心前路艰险,指引我有一张好的地图……”
在该校,像小周那样的学生都经历过一次次磨练与蜕变。
深度了解学生:搭准高中生潜能激发的脉搏
高中生的潜能究竟有哪些?学校通过对高一学生的集体实测,获得了“第一手”信息,结果发现有六大特点:一是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亟待开发的潜能,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动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理想,满足于寻找体面的工作和安稳富裕的生活,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群体间喜欢的学科和领域相当分散,缺乏聚焦;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当明显,学生非常愿意为兴趣爱好投入;四是学生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比较悦纳自我,但对自我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自我调控能力较强,但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对规划的实施能力;五是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但领导能力不强;对自然界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但缺乏社会焦点的关注度和热情;六是常规学习潜能比较突出,但群体创新素养和能力有待提升。
这些真实概括,反映了学校激发学生发展潜能,从研究学生开始的科学探索。学校聘请心理专家在多元智能测试、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等测验基础上,数易其稿编织成由100道题目组成的《奉贤中学激发潜能问卷》,分三个板块:学生的理想抱负,包括人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学生的兴趣爱好,涵盖喜欢的学科、领域、程度、发展兴趣爱好的途径;优势学习潜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八大潜能。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加强理想教育、聚焦志趣建设“三维一体”社团课程等具体措施;在每天一小时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走上激情澎湃的学生论坛,走进五花八门的微型课程;近一百门的活动课程可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视野,领悟人文思想、感悟科技发展。
同时,学校还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理想抱负、兴趣爱好、优势潜能相匹配的个人档案,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奠定基础。
旁白 教育就是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引领,了解得越彻底,越有利于因材施教。
构筑课程图谱:提供高中生潜能激发的途径
学校在探索中发现,课程是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基本途径,并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着力构筑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课程图谱:通过“奉文育贤”的德育课程和人生规划体验课程,激发学生动力潜能;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开发融拓展、体验、探究三维一体的社团课程,激发学生志趣发展潜能;架构创新素养培养课程,激发资优生的优势潜能。
人生规划体验课程——确定远大生涯的发展目标为引导学生确定远大生涯的发展目标,学校在学生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在高一起始阶段设置“八个一”的人生规划体验课程,即:“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参加一系列名人通识讲座、做一次职业取向分析,读一本行业名人传记、交一个行业的朋友、访问一个行业专家、参加一次大学专业考察、做一份人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在“八个一”体验课程实施过程中,年级部开设了“规划人生”系列讲座、定制《人生规划手册》、“走进名校”活动,举行“明贤励志,规划人生——与名校对话”主题升旗仪式和班会,分组交流总结阶段性活动成果,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现实可能性,插上兴趣和优势的翅膀,朝着梦想努力飞翔。
“奉文育贤”德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动力潜能以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为重点,以学生与生活对话为切入点,面向学生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未来生活,系统构建高一“明贤”——与学校对话、高二“立贤”——与名人对话、高三“践贤”——与社会对话的育贤课程项目。通过主体内化、自我教育、知情意行渐进的过程,不断改善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体验生命价值,养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动力潜能。2011年,育贤课程项目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奖。
基础型课程的精致化实施——激发学习潜能一是编制学科《课程校本执行纲要》,规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阐明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提出实施的有关建议。二是推进学案导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力求发挥学案的“导读、导思、导研、导行”四导功能,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通过诱导自主学习策略,全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三是以基于学案导学的有效性作业设计为载体,推动学生会学、乐学,正确认识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诊断教学,促进发展的功能,按照“学习目标——简约专一、知识梳理——有序集成、能力培养——分解递进”的原则,进行传统作业的有效研究;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创新作业设计,尤其加强探索性作业和开放式作业的研究,创新作业设计的思路。
“三维一体”的社团课程——搭建发展志趣的阶梯“三维一体”的综合课程,是基于社团集拓展、体验、探究为一体的课程。基于社团的拓展可以使学生走得更远,基于社团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接受挑战,沿着“兴趣——志趣——个性特长”的道路走下去。这些社团课程,成为培养“领袖经历”的“梦之队”,素质教育的“新天地”,激发潜能的“主阵地”。如高三郭艺洁同学选修历史,但她的《保温奶瓶》项目,则在“翔星”杯第十六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发明设计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也获得了国家专利项目。
探索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校立足于良好的硬件设施、厚实的实践基础、丰富的区域资源等优势,申报“奉贤中学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并成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31所实验单位之一。
学校遵循“因地制宜、创建特色;点面结合、有序发展;激发兴趣、发展特长;依托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的工作思路,采取丰富课程和加速学习的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4321培养方案”的探索,激发相对资优生的创新潜能。构建农业科技实验室和宇航科技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参与生物技术、农业科技、生物医药、宇航等特色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品质”等创新素养核心要素。目前,学校已开发实施了“五个”模块、“三个层级”的新课程框架。
2011年9月7日,奉贤中学创新素养实验班正式开班。学校邀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邓正来、华东师大教授应俊峰、上海市创造学会徐方瞿、上海市农科院等专家,对创新素养实验班举办通识课程、思维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程和科技创新方法论专题讲座。学生还有机会走进上海农科院、超日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企业,与最前沿的技术“亲密接触”,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目前,在科研院所的导师指导下,已经进入选题和项目研究阶段。
旁白 全方位、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潜能激发提供了“喷发口”。
优化教学范式:培育高中生潜能激发的沃土
高二学生吴静娴说:“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如今的课堂更为丰富充实,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更为频繁活跃。就拿最喜欢的作文课来说,一开始老师指导我们结合写作话题进行审题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火花。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判断,在思考中发现错误,在错误中提升认识。最后的课堂提纲训练环节让之前两个环节的成果得到了检验。通过这样的作文课,我感到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有序。有我参与的课堂学习才更有趣,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学生从课堂改变和优化中获得的感受,来源于学校从2011学年起着力推出的优化学案导学,实施“二二三四”教学范式。“两点”,是指低起点夯实基础、高视点培养能力。低起点,面向全体,针对差异,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最有迁移性,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最有生命力。高视点落实三维目标,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两度”,是指小坡度设置台阶,高密度训练思维。小坡度,搭建思维支架,减少学习难度,提供成功条件。高密度,小步快进,优化学习过程,有效训练思维。“三动”,是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相结合。“四导”,是指“导读、导思、导研、导行”,核心是通过教师导教使学生“善读、善思、善研、善行”。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机械操练到意义建构的转变。
现在“二二三四”教学范式深入人心,各学科积极实践、主动构建。如数学教研组在学案导学基础上,探索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二二三四教学范式;英语组探索课文阅读和报刊阅读在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练习实践阶段的实施流程;物理学科立足学科本体和学生特点,强调动手实践。对此,物理老师周世平感受颇深,他说推行“二二三四”教学范式以来,班内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有效地激发。如学习“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这一课时,那些对爱因斯坦感兴趣的学生自发组成了三个“相对论小组”,在课前根据老师推荐的相关内容进行小组拓展研读。到了课堂上,他们扮演爱因斯坦,用十五分钟时间在课堂上阐述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和依据,充满自信地阐述他们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汇报赢得了全班学生仰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下课以后,他们还聚在一起研究爱因斯坦的传记,撰写感想和体会,张贴在教室学习园地内交流。“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讲得少了,把时空还给了学生,我只需搭建舞台,引导学生,使他们通过参与感悟科学思想、科学过程和方法,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旁白 教学方式的更新与优化,使学生潜能激发落到实处。
创设温馨教室:打造高中生潜能激发的乐园
学校在创设适宜物质环境基础上,把温馨教室建设成为师生温馨幸福的家园、体验生命的乐园、卓越发展的校园。
学校强调建立班级精神文化制度,为学生的潜能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建立学生多元发展的评价制度,让每一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建立模拟社区专职班级干部制度,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感知责任;建立主题班(团)会制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建立互助团队制度,让学生在开放、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建立班级座位安排标准和程序,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感受温馨;建立师生不可突破的底线制度,让师生在规范自己的言行中赢得温馨。
班主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出了一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温馨教室建设之路。石志荣老师通过班会奠基、过程内化、有效挖潜,构筑温馨教室;贾冬梅老师别出心裁,通过发现学生闪光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多元评价,打开温馨教室之门;范玲萍老师注重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灵成长;钟爱群老师善解人意、春风化雨,用温馨点亮学生心灯;年轻班主任高正泉老师关注细节,让班级小语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激励他人的小小舞台,成为学生心理潜能的加油站。
旁白 学生潜能激发需要内外环境的互为作用,建设温馨教室是对学生潜能的“温情开发”。
感言 让潜能开发真正变成“动词”
季洪旭
高中阶段,每一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都蕴藏着自我发展潜能,都有被激发的期待,都有被激发的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潜能,是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当前学生发展缺陷的责任使然,是尊重教育规律的重要行动,是长期办学实践的理性选择。
根据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提供知识和创新准备,学校针对奉贤中学发展设计了市级规划课题《城郊高中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实践研究》,通过积极的教育介入,对学生作精确到位的指导,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造就更多富有个性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学生发展潜能,通常指学生自身蕴藏着通过学习转化为现实身心发展的能量,包括潜在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具有潜在性、生成性、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动态性、多样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
因此,潜能激发,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让其从“名词”真正变为“动词”。要让潜能激发,成为学生成长的动态。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自身蕴藏着的、潜在的、可以转化为现实发展的能量,为成长吹响进军号,为发展描绘线路图,为成功铺设光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