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爱和责任出现矛盾时

  爱孩子,换来的却是孩子的逆反,还图文并茂写出《斗妈大全》;盼成才,却被扣上让孩子“被兴趣”“过度兴趣”的帽子;虎妈狼爸,-13℃的暴雪中让孩子裸跑,要改变溺爱,就只能“酷”爱……教育问题是如今很多家庭关注的“头条新闻”,而“对立”似乎是现代教育中孩子和家长的一种常态。如何在爱和责任出现矛盾时做选择,很多家长因此困惑纠结。

  热门话题 孩子犯错误,就一定要严惩? 孩子犯错,非得要惩罚吗?

  不是说孩子懂道理就一定不会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的自制力不够,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孩子有犯错的权利。必须制止的标准,一是涉及到重要的习惯,二是涉及品质问题。处罚也应该分等级,不是说孩子一犯错你马上要打。可以劝说、批评、警告,最后才是体罚。体罚有个要点,少而精。一般教育界认为,90%讲道理,10%处罚的比例比较合理。此外,7至10岁阶段是严厉管教的阶段。

  在教育过程当中,权威性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孩子过于调皮,有的时候则是“皮肤饥饿”。假如说你给他足够的拥抱,他就不“讨打”。如果没有给他足够的拥抱,那孩子有时候情愿负面的刺激。

  “惩罚”应当如何把握尺度,又有哪些讲究呢?

  要让孩子改正,关键在于让他不是因为害怕被打才改,而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负面的方法去惩戒,让孩子回归正面,应该越少越好。

  惩戒也是一种艺术。比如,香港曾有“差生”教“差生”。还要弄清孩子为什么“犯错”。比如有个孩子不但上课讲话,还会把整个班级搞到老师课上不下去。家长打他动都不动,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后来来了个老师,发现其实这个孩子上课5分钟就能弄懂全部内容,然后就会开始捣乱。老师就特意带连环画给他,意思是我上我的课,你看你的连环画,不要影响其他同学。惩戒的方法中有很多比“吃辣椒”更管用。

  点评:犯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刘京海: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家长能够给孩子高自尊感,他将来的欲求也会很高。孩子年龄小,强制方法比较有效果,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正面的效果可能会减少,负面效应可能增加。古话说,聪明妈妈往往教出傻孩子。父母总想着“代替”孩子,想要为孩子设计很多东西。与其这样,不如把你的这些想法,转化为孩子对于自己的要求、期望,自己去寻找成功的机会。真正的教育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

  案例:在武汉的家长论坛上,一篇《儿子上课爱讲话,我罚他吃朝天椒——效果不错!》的帖子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发帖人十岁的儿子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他想出了一个狠招,拿来一根正宗的朝天椒,折成两段,塞进儿子的嘴巴里,过十分钟才让他吐出来。儿子当时被辣得小脸通红,眼含热泪,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讲话。可爸爸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又让儿子写体会《老爸请我吃朝天椒》。儿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舌头上好像有成千上万个蚂蚁在咬,真难受啊,我再也不敢上课讲话了”。

  贴上“差生”标签,是一种激励? 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怎么办?

  要让孩子看到选择的多样性,在一个领域可能不成功,但是在其他领域他可能有所发挥,有所成就。如果孩子被贴上“差生”标签,应该鼓励他:孩子没事,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咱们在其他地方再努力努力,爸爸妈妈会相信你。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乔布斯,只要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独特而闪光的一面。更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不足,妈妈有不足,老师也有不足,我们每个人都有。

  知耻而后勇,“苦难”是财富吗?

  有家长说苦难是财富,往往是在成功之后。可是大多数人是不成功的,他们不会说苦难是财富。所以,挫折教育,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合适。

  目前成功概念被人为狭隘化。很少有生命教育,只有成功教育。我们只会跟孩子说:你这样做是会成功的。如果你不成功,你就是失败者。很多学生因此失去了生活美好的感悟。

  教育已经被一种所谓的成功学蒙住了眼睛。“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标签。

  点评:差生的标签该不该保留?

  教育学者熊炳其:有升学率在,学生就很容易被划分成差生和优生。改变“差生”困局,一个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第二个是教育之下个体的行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关注教育制度的问题,而忽视了我们个体的问题。教育制度怎么改变?改变的力量恰恰在我们的个体。就是教师对教育职责的坚守,以及我们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参与,这样才能推动制度改革。如果大家都是盲从,心甘情愿地做受害者,而且是觉得自己加害别的学生也无所谓,反正都是制度造成的,我们的悲剧就上演了。今天我们的冷暴力为什么这么多,就是因为我们在制度的纵容之下,我们自己也放纵自己的行为,自己都在底线之下,最后都干了很多反教育的事情,还不以为是自己的责任。制度和个体之间,都要改。

  案例:2011年11月,一张令人瞠目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震惊。浙江慈溪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受罚脱下裤子在操场上跑步,旁边还有女生“监督”。事后,学校校长回绝了记者的采访:“去和教育局了解情况吧。”

  除了“脱裤子跑”,“红校服”、“绿领巾”、“三色作业本”等令人惊诧的校园乱象最近在全国各地集中爆发,“差生”这个刺耳的称号,该成为孩子身上的标签吗?

  孩子不能说谎,为教育孩子可以说谎? 说谎都是坏事吗?

  谎言其实在某种情况下,是某种需要的投射。可以认为这种谎言是无意识的,跟我们一般概念的谎言有区别。

  谎言分理智型、人格型、情绪型、道德型。很多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他就非要说“全班成绩都不好”;为了说自己比别人强,永远说别人比自己弱,这样容易形成一种人格特征,需要家长引起注意。4岁到6岁的孩子,他们由于进入社会,刚刚经历社会化过程,懂得一点角色扮演,于是他们所说的一些谎,往往都涉及到成长过程中的事。从感性的谎言到知性的谎言,到理性的谎言,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恶要从小控制。

  为教育孩子家长可以说谎吗?

  如何控制孩子说谎,首先家长自己不能说谎。在孩子眼中家长是权威。如果家长说谎,谎言的作用就会被放大,影响孩子心理成长。有时候孩子无法准确判断价值观,分不清善意或者恶意的谎言:既然权威可以说了不算,我也可以说了不算。以恶对恶,最终放大了恶。

  同时应该注意矫枉切勿过正。不能给孩子扣上一个“说谎”的帽子。在中国的父母概念当中,孩子的品质、品德是最重要的。得知孩子没做作业却说谎自己做了作业,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你为什么撒谎?”其实应该先引导孩子,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把内心真实想法告诉你。尊重需求,提供另外一种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丰富的孩子,或者内心丰富的人,极易容易撒谎。也就是说,很多谎言是我们人类内心活动丰富的表现。

  点评:谎言并非一无是处

  社会心理学专家孙中柱:谎言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善意的谎言,如果利用得当,也会变成人生当中的一种感悟或者动力。有位教授曾在家中约定,谁说了谎大家不要戳穿,只要做一个动作,比如按按鼻子,或者是拉拉耳朵,大家就能知道,于是互相退一步。后来,教授得病住院,时常感觉非常疼,他却总是告诉孩子:“我不疼,你们不要惦记我”。其实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孩子没法和父亲说别的,就给父亲做了一个动作——他们共同约定的动作,指了指鼻子。这种理解和默契,成为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

  案例:小朋友把小火车玩具带到幼儿园去,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了一模一样的全新小火车玩具。家长问孩子怎么回事儿,他没有任何反映,对家长的问话不理不睬。第二天家长去了幼儿园才知道宝宝撒谎了。他拿了别的小朋友的小火车玩具。这是他第一次撒谎,家长认为孩子是为了要一个新的小火车玩具才这样做的,因为他知道旧的小火车还在的时候,家长不会给他买新的。

  观点交锋 斗妈大全,父母和孩子缘何频繁过招?

  争议: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不能互相理解,“斗”得不亦乐乎?

  孩子:妈妈当着同学的面说我考试成绩不好,跟她呕气所以开始创作。传到网上不怕妈妈看到见招拆招,因为别的小朋友也会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丰富斗妈大全。

  妈妈:有点委屈,不是那样常骂孩子的妈妈。平时属于散养形的,对孩子都比较宽松。

  事件回放:2011年12月,通过网络博客,10岁的陈乐水发表了《斗妈大全》,随即引起众多网友“围观”。斗妈大全被定义为“专为6至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的”,并在开篇表白:“老妈们,你们准备好了没,开始接招吧!”《斗妈大全》目前写了20余招,小作者表示有时间会继续写。

  最有用的斗妈招数:

  陈乐水:第十七招:当妈妈骂完你的时候,你可以喊着要离家出走,拿一些东西,跑到楼梯口,哭着跑下去。注意,千万别跑远。还有就是第三招和第四招,一个是哭,还有装哭,要是真的能哭出来那就更好了。

  妈妈教育你的时候,规定你不能看别的地方。我就看妈妈身上有什么可以看的。看衣服上的亮珠,数数有几个。或者看妈妈脸上的斑斑。记住,千万要默默数,不能数出声。

  反思:为什么斗妈不斗爸?

  很多爸爸都是懒爸爸,可能跟孩子接触的时间很有限。出现《斗妈大全》,爸爸应该反思一下,是否真正参与家庭教育,是否真正投入。

  《斗妈大全》的出现,是家庭教育释放压力的渠道。父亲最早在网络上连载《斗妈大全》,是因为觉得孩子有才气,这是一个健康的家庭,孩子写出“大全”也是一种游戏的心态。“斗”是一种“逗”,也是一种对话。

  不过,父母不能都和孩子“斗”。父母双方一定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两个人都对孩子瞪眼吹胡子,家庭的气氛就不好调节了。

  隔代教育,谁说了算?

  争议: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其中一方应该强势主导,在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决策中说一不二?

  正方:知识更新快,爷爷奶奶跟不上时代,教育主要靠爸爸妈妈。

  反方:技术无关紧要,爷爷奶奶教育过的孩子更多,管理水平更好。

  案例·正方:爸爸妈妈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一年级时,可能会有超过80%的孩子在学琴,到了三年级就不到全班的一半了,到了五年级学琴的就是凤毛麟角了。学习的过程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历练,负责的应该是爸爸妈妈,听取各方意见,做好取舍。

  案例·反方: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儿子特别爱出汗,稍微一运动就满身大汗,风一吹就很容易感冒。老人就教了一个方法:拿块小毛巾垫在宝宝背后,一出汗毛巾就把汗吸掉,不会把衣服弄湿,冷风一吹也就不会感冒。所以要多听听老人的意见。

  建议:教育要“孩子为本,父母为主”。孩子的情商、人格对他将来的发展有一个正递进关系。所以要注重孩子的自我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冒险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建议爷爷奶奶首先要了解自己。优势是有传统,劣势是知识老化。家庭教育里,爷爷奶奶不能是主角,应该是配角。“大问题上清楚点,小问题上糊涂点”。

  两代人的“分歧”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地发展,替孩子做决定不是教孩子的好方法。生活上,老人经验肯定更加多一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多教孩子一种方法,怎样来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天气变化的季节,不要让他穿一件很厚的衣服,热了他就没办法脱,穿两件毛衣比穿一件厚毛衣好,告诉孩子,运动前把衣服脱了,运动之后要把衣服穿上。要教他这样的能力。

  有了分歧可以讨论,但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讨论,孩子面前一定要一致。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管有没有解决问题,都会给孩子留下负面影响:他会选择不同标准去面对不同的事情。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