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盲目奖励会降低孩子主动性

http://www.sina.com.cn    《傻笑着读懂亲子心理学》 

  盲目给予奖励,会降低孩子的主动性

  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住着一位生活很安逸的老人。

  他很享受这种宁静——可以独处的环境。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家屋前原本空旷的院子变得热闹起来了。

  院子里种着很多向日葵,村子里的孩子就是冲着这些向日葵来的。

  于是,这里俨然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老人很生气,曾经气冲冲地把这些孩子赶走,但是无济于事,过了一阵子这些孩子还是会来这里玩耍。老人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老人把来院子里玩的孩子叫了过来,对他们说:“看见你们来这里玩,我特别高兴,以后你们来,我给你们一个人一块钱当做奖励。”

  这位之前总是凶巴巴的老爷爷,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好了?孩子们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高兴地拿着老爷爷给的钱,每天在院子里玩耍。

  几天后,老人又把来院子里玩的孩子们叫了过来,告诉他们“孩子们,给你们的钱不够了,以后就每个人给五毛吧。”

  听了老人的话,孩子们都一脸不高兴地说:“什么五毛啊!你以为我们是为了钱才来你这儿的么!”

  从那以后,这些孩子再也没来过这个院子,老人又过上了安安静静、无人打扰的悠闲日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本来喜欢来院子里玩,赶都赶不走的孩子们,以后都不再来了呢?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就要知道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两个概念。

  内在动机是指受到内心满足感和乐趣本身驱使自己做出行为。外在动机则与之相反,是指在外界的表扬或是奖励这类的刺激下而做出被动行为。

  起初孩子们来院子里玩,是因为“在院子里玩”这件事本身让他们觉得快乐,这种行为是内心驱使的。

  但当老人把“来院子里玩”与“钱”联系在一起以后,做这件事的动机就由内部动机的单纯喜欢变成了受外部动机金钱所驱使的被动行为。

  心理学家莱特(M.R.Letter)以幼儿园的孩子为研究对象,用画图的方式证明了这个观点。莱特将这些孩子分成了A、B两组,然后告诉A组的孩子“画画可以拿到奖品哦”,对B组的孩子什么都没有说。

  然后,在孩子们画好后,A组和B组都拿到了奖品。一周以后,观察这些孩子还会不会常常画画。A组的孩子与之前相比,画画的行为减少了,而B组的孩子却比之前画得更多了。

  为什么A组的孩子会对画画失去兴趣呢?

  这是因为奖品将孩子画画的动机,从内在的“喜欢”转为了外在的“为了得奖品”。

  所以,如果想培养孩子的某种兴趣,不要事先约定好会奖励他。

  如果是想纠正孩子的某个坏毛病,却可以用奖励来给他提供改正的动机。

  如果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动机,最好尽量不要被外在的动机所替换,否则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改正孩子坏毛病的方法,难道非用“棍棒”不可?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行为本身的出发点是由于内心的满足感和兴趣等这些内在因素。

  外在动机:行为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目标的驱使下才做出行为。

  本来是由于内在动机而出现的行为,如果盲目给予奖励的话,会被外在动机所替换,降低行为的主动性。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