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书包该多重,尽管没哪个部门作出过明确的标准规定,但如果一个小学生的书包居然重达6公斤,不得不用拉杆书包拖着去上学,几乎可“媲美”人们外出旅游带行李的情形,这恐怕就是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了。
《人民日报》昨日报道了这么一则新闻:晓春是上海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体重不足40公斤,书包却足足有6公斤重,里边的东西真不少:除了语、数、外课本,还装着奥数、科技、美术、信息课和信息册、辅导书等等,林林总总不下20本。他告诉记者,从四年级开始就这样了,班里有近40名学生,用拉杆书包的占了大约1/3。
作为一个有孩子正在读小学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新闻,除了心酸,更有感触。或许,小学生书包重达6公斤并非普遍,但孩子们的书包重,却是无须讳言的事实。如果有心,在各小学上学放学的时候,只要你到校门口去,那是不难看到众多孩子拖着“书包”上学的独特“风景”的。而这,和家长应孩子要求“赶时髦”并无多少联系,而是书包委实不轻,对于小小年纪的他们来说,实在有些背不动。如果再有心,到基本能搞得清上课“路数”的初、高中学生那里去调查下,就不难知道,他们的书包其实又有多重。事实上,孩子们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教辅书,还有不少部门打着“从娃娃抓起”的旗号,一直在往里面塞着“石头”。
给孩子“减负”,这是一个喊了多年的话题。读书是快乐的,上学是快乐的,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也是社会一直在为之努力的。然而,时至今天,人们看到的,依旧是孩子们背不动一个书包。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的书包不能装进童年的快乐呢?
表面上的答案并不复杂:一是学校和老师为了教育教学的考核需要,二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需求。有了这两个要素的“法力”,孩子的书包不越来越重,那还真奇了怪了。新闻就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事实:晓春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7点30分到校上课,从7点30分到8点10分,班上有一半同学被选拔出来上40分钟奥数课。上课后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学生就要用功去做那些写不完的习题。对此,新闻的小标题是:“不光是书包不轻,做作业的压力更重。”
这是个意味深长的表述。之所以这么说,就在于它启示人们去思考:为什么学校和家长要这么做?孩子书包越背越重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如果对现实作个观照,那就不难发现,让小学生的书包重达6公斤,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上。当认定一个老师是不是有水平、甚至还关系到他们是不是能拿到该得的“绩效工资”时,当一个孩子升入高一级学校需要这证那证才有报名资格时,你能指望他们不拿出成人的“权威”,进而“合谋”给孩子的书包“加负”吗?而对此,尽管学校与家长都心知肚明,都晓得并不得法,但面对现实,又有几个人敢说“不”呢?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不想对社会未来的教育作很多猜想。我只希望:拖着拉杆书包上学的孩子不再成为学校门口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