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误读的早教与起跑线迷信

  “所有的孩子生来即天才,可大多数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初6年里,天资被磨灭了”,教育家富勒说。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别输在起跑线上”的谬理流行,“揠苗助长”式超前教育的大行其道,无疑是磨灭孩子天性的重要祸端。

  基于此,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在幼儿教育畸化的语境下,这一纸《指南》,不乏纠偏意义。削减“识字”标准,滋养孩子童趣,可避免对个性的扼杀;弱化认知要求,偏重自理能力,利于孩子成长。当孩子不再是“满负荷运转的机器”,他们的童年与天资才会闪光。较之于此前粗线条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更为细化、规范。当幼儿教育的切入口,从读书识字转向兴趣发掘,从知识汲取到生活自理,可以想见,它为教育架设起“人文化”路标。

  当然,为幼儿教育“探路”,总会遇到各式路障。在“优胜劣汰”导向的攀比社会里,在“成功学”濡染出的单向度成败观下,人们难免在“起跑线迷雾”中迷失,将

  “拼×”视作竞利法宝,将竞争意识嫁接到孩子的心灵。正因对“起跑线输赢”的偏执,早教也频遭误读。说起“早教”,浮现于公众脑海的,不是幼儿教育的路径选择,而是遍地开花的“学前培训”。于是乎,早教也剥离了“教育本真”的涵义,沦为透着浮躁味儿的市场符号。

  早教语义的被“改写”,与公众对教育标准的曲解一脉相承。“起跑线论调”将教育功能窄化,看作是“一较胜负”的择优工具。这般病态教育观,将孩子引向虚妄的“竞争误区”中,也让江湖式的名利争夺移植到孩子身上。竞争规则,替代了个性涵养;多元化价值的塑造,被呆板的评价尺度“挤兑”……在失序的早教观下,孩子的想象力被阉割,想不“输在起跑线”上也难。

  在此意义上,《指南》的意义指向与秩序导引,契合了人文教育的规律。之于早教本真的回归,它提供了一个尺度如何拿捏的范本。循此趋势,我们有理由憧憬:孩子们不会再是“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在个性滋长中,他们可能会免于成为“失童年的一代”。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