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心理行为语言 >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 正文
脏话狠话,恼人的“诅咒敏感期”
某日,几个小男孩在一起斗狠。小男孩甲说:“我要打死你!”小男孩乙:“我要拿刀把你剁碎。”小男孩丙:“我要把你从窗户扔出去,把你摔成肉饼。”“我要把你切成两半。”“我要把你头砍下来当球踢。”
……
各种狠话源源不绝从孩子们嘴里飘出来,让人心惊肉跳。小伙伴之间如此斗狠是常有的事。孩子们凑到一起,但凡有人无意间提到一句,立刻就会引发其他孩子的连锁反应。当然,把矛头指向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就更多见了:“打死妈妈!”“杀死爸爸!”“摔死奶奶!”“臭妈妈!”“坏奶奶!”类似的话,只要家有孩子,我们基本都有机会听到。越是孩子亲近的人,他越是乐于用这些语言去攻击对方,以观察对方的反应。并且,越是那些恶毒的、难听的语言,他们似乎越感兴趣。这就是所谓的“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3岁左右,与孩子“语言敏感期”紧密相关,可以算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进入“语言敏感期”后,孩子吸收并运用语言的热情高涨,对脏话、狠话更是情有独钟。原因就在于这些语言能引发听者更强烈的反应,看起来更有威力,效果更加明显。
最初,孩子说脏话狠话仅仅出于好奇,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说狠话脏话的时候,往往是笑眯眯的,完全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在玩儿,没有任何的恶意。只有当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欠妥当时,孩子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语言具有杀伤力。在他意识到这点之后,他才会有意把它当武器使用。
当孩子们的脏话狠话陆续登场,我们往往不知如何招架。大多数爸爸妈妈都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这些话如何不好,不能说。当劝说无效时,我们可能就会通过呵斥甚至体罚来阻止孩子,但是这样处理,效果往往不好。孩子天生都是小小外交家,他们很清楚我们的界限。因此,倘若呵斥与体罚是象征性的,他会觉得爸爸妈妈的这种反应很有趣,于是,与爸爸妈妈通过这种方式互动成了一个他期待的游戏,结果他反而会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我们的关注,导致他的这种行为被强化。倘若我们是认真的,他也感知到我们的底线不可以触碰,但是他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会很困惑。或者虽然他暂时放弃了说某些词,但他的好奇心并没有获得满足,他就会在其他人面前,或者在其他场合继续试探,获得他期待的反应。因此,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样的方式要么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刺激爸爸妈妈的有力武器,要么让他有“我不好”的感觉,但又不清楚如何才是“好”,对改善他的行为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倘若家里个别成人也有说脏话狠话的习气,孩子的这种行为就更难以消除了。即便家里有人管制他,他在家迫于压力不敢说,到了外面这种压力消除了,他就会补偿性地满足这种尝试的欲望。
如果我们明白,说脏话狠话仅仅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就无须为此大惊小怪,平和淡定地面对就好了。如果我们不把它当回事儿,冷静地面对孩子的这个行为,他的这种行为反而会消除得更快。
一天去会所。有个小女孩看到我,跟我玩一会儿后来了一句:“我要杀死你。”当然,从孩子那澄澈的眼神可以看出,她说这话并没有恶意。
“是吗?我要是被杀死了,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那你去哪儿了?”
“我就变没了。”
“那我要把你砍断。”
“我要被砍断了,就需要用胶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烦了,我就死掉了。”
“那我把你头砍下来。”
“那我的头一定很伤心,因为它不能跟我的身体在一起了。”
……
从始至终,我只是很平淡地面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并没有给她讲道理,告诉她这话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欢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现后果给她。聊了几句,她很快被别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杀我砍我的念头给忘了。过了几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过这个话题。当然,这个孩子并没有因此就变得更暴力。某一天,再见我的时候,她没再说杀我砍我,而是扑进我怀里,搂着我说:“林老师,我好想你呀!”当然,我会给她一个热烈的拥抱,亲亲她的小脸蛋,并且告诉她,我也很想她。
正如上面的案例呈现的那样,“诅咒敏感期”是阶段性的,不会永远延续。因此,在试探过语言的威力之后,孩子自然会明白,那些友好的、充满爱意的语言更令人感动,更能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引发对方热烈的反应,她自然就会尝试其他的方式来与人互动了。
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我们一样可以淡定地面对。
朋友家孩子4岁的时候,最喜欢用“屁”、“臭”等词。朋友总是去呵斥他,结果他总也改不了。有一天,小家伙来我家。妈妈提醒他叫阿姨,他立刻来了一声“屁阿姨”。朋友正要呵斥他,我对她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她。然后我转头面向孩子:“你知道pi有几种写法吗?”
孩子以异样的眼神看着我。看得出来,他很诧异,完全没想到我是这样的反应。我找来纸笔,开始搜罗那些发音为“pi”的字——P、屁、劈、辟、癖、僻……然后就这些词延伸,融入与其相关的知识点,跟他一起讨论。很快,他的注意力被转移,我们就这个发音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游戏。过了些日子,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回家之后,每当孩子说脏话,她就如法炮制,并拓展出更多相关的游戏——比如,孩子说屁的时候,她就将“劈”的动作演示给孩子看,通过画画,告诉他“僻”的含义……结果,孩子发现与说脏话相比,还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他说脏话的行为自然就消失了。这样的方式比呵斥孩子、责罚孩子有意义得多。
当然,淡定地面对处在“诅咒敏感期”的孩子,并不等于可以带着赏识的表情看待他的这个行为,或者以欣赏的语调与他谈论这些话题。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够好之后,他在清楚界限的前提下依然说脏话狠话,那就说明他在挑战规则。此时,我们还是要告诉他这些话有多不受人欢迎,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并告诉他哪些行为更受人欢迎,同时让他感受到这个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比如,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他:“听到这样的话,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不想听这样的话。如果你再说,我只好躲到别的地方了。”这就是让他感受到被冷落的后果。当然,不同的情形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总的原则是,不要让孩子因为这个不被接受的行为受到更多的关注,或者达到他期待的其他目的。当他有更值得赏识的行为时,给予他鼓励与关注,以此强化他那些更值得赏识的行为。并且,给孩子讲这些道理时,点到就好,无须一再强调,也不要反应过于激烈。否则,这些方式都相当于给予了他更多的关注,一样会对孩子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