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幼升小”焦虑背后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解放牛网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看见孩子们在绿地上玩耍奔跑,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一年大概就这么几天,孩子们才是快乐的天使。儿童节以后,幼儿园大班孩子就要做上小学的准备。可是,不少孩子在上小学前的一年,已经在学习小学的知识了。当你看见口齿不清的孩子学说英语时,当你看见他们双手背在身后口算100以内加减法时,当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幼教班时,当你听见家长说“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时,我们发现“起跑线”已经不断前移,属于孩子们的快乐童年被缩短了。孩子们在学前被灌输小学才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否必须?  

  小儿郎,未到学龄上学堂

  这些年,给孩子“减负”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解决的难点。然而,孩子的升学却越来越成为家长乃至家庭的重中之重。有一个社会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长关注孩子的高考;到90年代,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中考,不遗余力要找一个好的高中;到了2000年,升学关注提前到了“小升初”,好的初中成为家长追逐的目标;2010年,直接进入了小学时代,进什么样的小学成为幼儿家长的大事。与此同时,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辅导班也同样前移,孩子尚未进小学,就开始补课培训学习文化知识了。也就是说,孩子学习的压力在幼儿园就开始出现。我们难道要呼吁给幼儿减负吗?

  如果说,过去,孩子的培训项目主要是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等艺术类的兴趣班,那么,现在的幼儿培训班则更有功利性,出现了外语、数学、拼音等与小学文化知识相同的内容。

  调查显示,在幼儿参加的培训项目中,外语位列第一,达到40.4%;其次是绘画和舞蹈,分别为37.2%和33%;拼音识字班位列第四,达到29.8%。而据一位小学教导主任介绍,拼音识字班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培训内容。

  与此同时,私立机构开设的“学前班”、“幼小衔接培训班”悄然走红。

  这是另一家培训机构开出的授课内容:

  汉语拼音:学会6个单韵母,9个复韵母,5个前鼻韵母,4个后鼻韵母,23个声母,做到读准音,认清形,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学会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会带调拼读音节。学会16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他们的四声。

  识字与写字:识字量达到500—1000个,其中500个要求认识,会读,会写,会默,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词句掌握500多个,句子掌握100句左右,古诗12首。

  与此同时,培训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一般一个课时需要40—60元,一项科目的支出需要数千元。如果英语、拼音、数学全部培训的话,四五千元是很平常的开支。个别家长甚至会花费上万元。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些孩子还要参加1年级的学习吗?为什么这样的学前班会红火起来?

  学前班,家长心态大比拼

  让孩子参加学前班,家长的心态是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在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受访者中,有51.1%的受访者认为,“别人的孩子都在补课,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34%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学前班能够“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有31.9%的受访者认为“让孩子早点接受教育,没有坏处”;有17.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小学课程紧,不补要跟不上”。另外,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不补课会显得比其他孩子差,会造成孩子自卑,不利成长”,以及“不补课,孩子的时间也浪费了”。 

  在孩子补课问题上,有34%的受访者表示,孩子的妈妈最有决定权;其次是受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受访者陈女士说:“我家慧慧的幼儿园张老师是个很好的老师,她说现在幼儿园不能办兴趣班了。很多孩子都在外面上课了。说我们家慧慧很聪明的,就是怕一到小学跟不上,建议我们找个地方补一下。当然,她没有推荐学校。她纯粹是建议。我们想想,也是应该去补一下的。 ”位列第三的是孩子的父亲。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孩子是否乐意去补课时,有超过3成的受访者表示,征求孩子意愿时孩子表示不乐意;有超过4成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同意参加补习;有大约25%的家长认为,孩子还不懂事情,根本不用征求他们的意见。

  显然,孩子家长是幼儿参加文化知识培训最重要的推手,那么,家长真就那么心甘情愿让孩子学前培训吗?其实,家长心态很纠结。

  学什么?爸妈内心也纠结

  如果说,孩子家长这样积极把自己的幼儿送进学前班,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是揠苗助长?调查显示,在回答“幼儿时期最需要学会的是”这个问题时,不管是把孩子送到学前班的受访者,还是坚持不把孩子送到任何培训班的受访者,前三位依次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群,和小朋友一起特别快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把孩子送到学前班的家长把“有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列为第四,达到19.6%,而孩子不参加任何培训班的受访者选择这个选项的只有7%。 

  显然,尽管在选择幼儿是否需要拥有文化知识这个问题上,家长有一定分歧,但是,比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合群和是非观念,这是所有家长的共识。

  同样,在回答“您希望孩子应该学会什么样的技能”这个问题时,受访者的选择也充满理性的光彩,有95.4%的受访者认为是“学会问候亲友”,位列第一;有91.4%的受访者选择了学会有紧急事情打110求助,排队让座,以及系鞋带3项,并列第二;并列第三的是学会收拾玩具和叠被子,达到90.9%。而同样问题受访者选择的最后四个选项分别是背唐诗、学算术、学拼音、识字。

  既然受访者什么都明白,那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呢?受访者朱先生叹息道:“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是输不起啊。你们到小学去采访下,就知道了。 ”

  一年级,层次不齐好难教

  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学,确实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教育部门提出了“幼小衔接”的概念,其本意是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但是,这个衔接被不少人认为是知识的对接。当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就已经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期,甚至掌握了整个一年级的文化课知识点的时候,那么,从进入学校第一天起,学生知识的“层次不齐”达到惊人程度。

  有个学校的老师曾这样介绍一年级新生:“对一个班27人摸底调查,发现识字在1000以上的有3人,一字不识的有4人,大多数识200至300字。数学老师开学第3天在课上口述了30道10以内的算术题,结果全做对的有8人,做对一半的有12人,一道都做不出的有10人。 ”

  如此差别,让老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不少。同时,这样的差异让家长也恐惧不已,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几个一字不识,一道数学题也不会做的孩子。

  同时,一些家长也对现在的教学进度有所畏惧。现在小学生学习拼音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一个学期的识字量近500个,尽管要求是只要认识就可以,但是,老师布置的抄写常常是包括能够默写的。受访者朱先生说:“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拼音学了1个学期,现在压缩到1个月左右。如果其他孩子1个月学会了,我的孩子学不会,那他就会感到恐惧,减少自信。所以,只好在入学前先学习起来。 ”

  一家小学的教导主任胡老师告诉调查人员,一些好的小学,一年级新生,不敢说100%都进过学前班,至少90%以上。

  于是,学生减负尽管一再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但是,受访者感觉减负太难。调查显示,只有25%的受访者认为减负会有效果;有15.6%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有没有效果;而认为很难见效的达59.4%。

  受访者杨先生说:“减负是大家的共识,问题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明确什么是学生的‘负担’,也找不准减负的关键点。现在是幼儿园禁止上小学的文化课,兴趣班,小学开学就要上文化课。结果,大家去找私立培训学校。小学、中学的这个‘负’不但没有减,反而越来越提前。 ”

  “幼升小”,焦虑背后是什么?

  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学前班学习知识,就像高考一样,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指望孩子将来成龙成凤。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将来成为一个拥有一定技能的人,一个平平安安的普通人。参加学前班,与其说是期望值高,不如说是担忧孩子落伍。因此,有人说这是“家长的焦虑”。

  本次调查,我们访问了一些社会学者,对学前班现象进行分析。学前班的兴起,从表面上看,是表现了家长的焦虑。其实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心理。

  首先是升学统一考试和创新精神的碰撞。统一的升学考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影响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当下,考试或许是最公平的选择。显然,在一个以考试为主的教育体系中,补课是无法杜绝的。

  其次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碰撞。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劳心”和“劳力”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劳心”者往往高人一等,即使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千军万马还是涌向高考的独木桥,卖茶叶蛋的主要是大妈。

  第三是家长成长的时代印记。现在“幼升小”的父母,主要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前期,他们求学工作的时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时代观念也比较强烈。

  第四是社会共识与解决办法的碰撞。给学生减负早已经是社会共识,教育部门也不断出台各种措施。但是,正规学校每限制一种教学项目,社会办学机构就出现这个项目的红火现象。幼儿园、小学禁止开办学前班,禁止开设小学课程,社会办学机构的学前班如火如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同样,尽管教育部门一再降低小学教学的知识难度,但是,学校老师的压力依然很重,加大难度的情况经常发生。

  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要改变目前从高中到幼儿园补课现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管理部门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逐步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办法,稳步推进;同时,也需要社会对于人才观念的逐步演进,珍惜赏识不同的人才和不同的成才道路;在经济发展从高速向优质转变的同时,希望社会心理也能够呈现更多样的宽容、平和。

  让孩子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快乐,无论是玩耍还是上学。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