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心理行为语言 >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 正文
被孩子黏着是幸福的。这样的时光只有短短几年。忽的一下,孩子就长大了。届时,你再想拉他回来黏你,也是枉然。走向独立,是他作为一个“人”最大的心理需求与动力,没有人可以逆转。拥有的幸福不懂得珍惜,非要等它失去了,才能体会到它的可贵,此为人类的通病。
孩子最黏谁?无疑是妈妈。倘若妈妈无作为,他才会转而去黏其他人。孩子与妈妈之间的联结最为紧密。还在母体内,他就已经与妈妈声息相通。因此,没有人可以与妈妈相比。十月怀胎,妊娠的不仅仅是一个胎儿,还有一颗完美的心灵。妈妈的每一分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尽管孩子无法描述,但他能感受到。也因此,他对妈妈的爱才会如此纯粹。
我们理解不了孩子的黏人,是因为我们无端的担忧——担心孩子不独立,担心孩子黏惯了我们,不敢走向外面。当然,我们还有一些自私的想法,担心孩子黏着我们,我们不再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等到孩子一天天走向独立,那种失落感才会警醒我们,孩子黏人的那几年是多么的可贵!
让我们把时光向前推,去回想我们恋爱的时光。一对热恋着的人儿是不是恨不得时时刻刻相守在一起呢?如果我们深爱着对方,而对方一边声称也爱我们,一边总在找借口把我们往外推,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热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有意无意将一些事情留给对方来做,给他/她一个表现的机会,同时享受被宠爱的感觉?既然我们爱一个人,就想靠近他/她,守候他/她,通过各种方式与他/她发生联结,为何就接受不了孩子黏我们呢?试想,不管我们接纳他与否,不管我们态度温和还是强硬,也不管我们的某些言行是否伤到他,他全不在意,一如既往地依恋我们。我们的孩子,他不正以最纯粹的方式爱着我们吗?虽然亲子之爱与两情相悦的爱截然不同,但是爱的机制是一模一样的呀!孩子黏我们,首先基于无条件的爱。理解这点,我们才能全然地接纳孩子的黏人行为。
懂得黏人,是孩子心智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事。要从众多的人脸中分辨出那张有着特殊意义的脸,明白这张脸会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有着某种不确定性,是需要学习的。因此,太小的孩子不会黏人。虽然他也懂得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当妈妈靠近的时候,他显得更开心。对其他人的热情次之。通常到一两岁,孩子才会出现明显的黏人行为。当然,这个年龄段并非绝对,孩子心智发育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几个月就出现明显的黏人行为,有的孩子则要滞后一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孩子们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但这不能作为衡量孩子智商高低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育进程表,与他们最终的发育高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黏人是孩子心智发育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的信号。既然如此,孩子从不黏人发展到黏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又何必为此烦恼呢?
当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时候,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是,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实际上,孩子黏不黏人,与他将来独立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在孩子需要黏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独立的时候,倘我们急于将他推出去,他会有无所依靠的感觉。这样的做法只会带给他更多的不安全感,导致他更加难以迈步走向独立。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两岁的孩子在外面玩儿的时候,他总是时不时叫一声妈妈,若听不到回应,他就会转头急切地四处搜寻。一旦他发现妈妈就在他的身边,笑眯眯地看着他玩儿,他就会很满足,继续专注地玩下去。若妈妈突然消失了,他会惊恐地大哭。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跑到妈妈身边,需要妈妈拥抱一下,然后才能继续跑出去玩儿。正如孩子们所表现的那样,获得妈妈的回应,是孩子补充心理能量的有效方式。拥有足够的心理能量,他们才能更自如地走向外部世界,探索外部世界。
孩子黏人,我有深刻的体验。琛琛小的时候,黏我黏得厉害。只要我在,他谁都不要。记得他半岁的时候,我们带他去动物园玩过一次。奶奶、爸爸和我们娘儿俩,四人同行。在里面逛了五六个小时,我一个人抱了他五六个小时。就算奶奶或者爸爸趁他看得高兴,悄悄给抱过去都不行。小家伙立刻敏感地察觉到这种差异,大哭着往我怀里钻。那一天下来,我胳膊都僵了。当然,除了让我抱,他对我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殊“照顾”——洗澡,要妈妈洗;喂饭,要妈妈喂;开录音机,要妈妈开;拿个玩具,要妈妈拿……总之,所有与他相关的事情,只要我在,哪怕我累得筋疲力尽,他也一定要我来做。爱孩子的秉性成就了我,因此,我对他有足够的耐心,能够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这些需求,不管他多缠人,我都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因为如此,我充分地满足了他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对他后续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光无条件满足他还不够。面对这个黏人的小家伙,我需要做的另一项工作是,在满足他需求的同时,以我自己作为桥梁,尽可能寻找机会,帮助他与其他家人发生联系。
“奶奶在干吗呢?我们去拿一个苹果给奶奶吃吧!”给完奶奶,再把目标瞄准爷爷。通过类似的活动,琛琛把爷爷奶奶哄高兴了,也从他们充满爱意的表情里感受到了快乐。慢慢地,他也就与他们有了更多的互动。
“爸爸,你快来看。琛琛会双脚跳了哦!来,给爸爸表演一个。嘿,不错吧?”展示自己的新本领,是孩子最乐意去做的事情之一。这是引导孩子与其他家人发生联系很自然的一种方式。
“我们把这片树叶悄悄地塞爸爸脖子里,吓他一跳好不好?轻点呀,别让他发现了。”当然,我会大声把这个计划说出来,以便爸爸配合。孩子天生就有幽默感,只要我们提供机会,他的幽默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且,因为他关注的重心在“捉弄”爸爸,自然就不会排斥爸爸了。更何况,孩子与其他家人之间,原本就有一种割不断的联系呢?
当年,我每周上六天班,周四晚上还必须住在单位。三个半月产假休完,我就上班了。于是,周四晚上他只能跟奶奶睡。每天一大早,琛琛还没醒,我就出门。等他大一点儿了,一到我出门,他就醒,但是不吭声。他很清楚,我必须走,没有条件可讲。等我一出门,他就折磨奶奶,要奶奶带着去找妈妈。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只有晚上回家之后,他入睡前那一小段时光,外加一个周日。因为贪恋晚上跟我玩的那段时光,琛琛总是比同龄的孩子睡得更晚一些。那些日子,我陪孩子的时间不算多。但是,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抛开一切,全心全意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时光。所以,我陪孩子的质量相对比较高。所幸,在琛琛1岁半的时候,我们在单位申请到一间宿舍,我才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他。因为前期跟琛琛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外加每周要分离一天,与其他孩子比,琛琛两岁前安全感建立得相对要差一些,以致那时候家里不能来客人,客人一进门他就哭,直到把人给哭走。看他如此,我倒是很镇定。因为,我坚信这只是个阶段性的问题。那些日子,我尽我所能多陪他,满足他黏我的需求。他感受到了我无条件的爱及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一样很满足。慢慢的,他的安全感建立起来,变得越来越独立了。
两岁零八个月,琛琛上了幼儿园。上幼儿园之前,邻居、同事、朋友纷纷预言“这孩子这么黏人,上了幼儿园还不哭得天昏地暗的。没有一两个月,肯定适应不了。”然而,正是这个小家伙,上幼儿园居然出人意料地顺利,完全没有分离焦虑的表现。小家伙以他的实际行动彻底“粉碎”了叔叔阿姨们的预言。过了3岁,他的目光转向外面,转向小伙伴,显得更加独立了。当年我们住在部队大院,很安全,孩子们都四处撒欢儿地玩。通常,一群孩子,有一个成人在旁边招呼一下就足够了。不过到了晚上,他一定要跟我们睡。我也就由他。等他上了小学,某一天他突然就不跟我们睡了。偶尔的,他还会黏过来:“妈妈,今天我要跟你睡。”他愿意跟我们睡,就让他睡一晚。睡了这一晚,他又自己一个人睡去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从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期开始,琛琛就自信满满,吵嚷着不让我们接送。因为要过一个车流汹涌的十字路口,我们不放心,于是,每天都跟地下工作者似的,悄悄地跟在他后面,看他进了学校门再返身回去。二年级开始,小家伙更鬼了,跟都不让跟了。到了三年级,他就脖子上挂一把钥匙,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了。
在孩子黏人的时候,只要我们满足他这个阶段性的需求,他就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心理能量,走向独立更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