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感官体验、动作和模仿仍然是关键

  《养育孩子,就这么简单》

  在上述这几页中,我们看到了感官体验、动作及人类模范的深远影响,这对胚胎和婴儿脑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是早期学习的关键。这些原则在孩子诞生以后的最初几年仍然非常重要。进入青少年甚至成年期以后,感官体验和动作仍然对学习非常重要。运动及对生活的感官体验,既能预防压力、忧郁和大部分的疾病,也能治愈它们,这适用于所有的年纪。

  现在,我们来详细讨论模仿或者与榜样的关系对学步儿童、学龄前和幼儿园孩子生活的影响。这次我们不从生物学的观点,而是从“感觉体验”的角度来检视这个过程。

  我常常认为,年幼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是“吸收营养”,就像是在消化我们所喂养的食物。孩子只是吃进去,然后由食物内的成分决定营养是否足够。所以创造一个美好的室内和室外环境将会提供孩子学习的“养分”,而确立健康的生活节奏则有利于孩子的睡眠、用餐、工作、游戏,这些都是学习的必要基础。

  在应付日常生活时,我们也可以运用我们对模仿的认识。规则很简单:如果你要孩子去做某事,我们自己也要做,这是为了让他们模仿。如果你说“过来刷牙”,你也必须把牙刷拿在手上;或者在吃早餐时,你的面前也要摆一份;如果你希望孩子常到户外活动,那么就自己穿上夹克,去外面拿起钉耙开始工作吧!

  幼儿并不会仔细地观察我们,然后深思熟虑地模仿——比如说——我们和猫咪说话时的声调。相反,生活对这个幼儿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模仿就在瞬间发生,然后,他们将我们的举动变成他们自己的。作为父母,我们是他们学习怎样做人的样板。同样,妈妈的脸孔也是他们运用视觉来学习的基础性样板。幼儿还未觉察到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仍然觉得自己与环境是一体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的情绪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物质环境,成为孩子模仿的最好榜样。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记得,我们所呈现的不是“我们的”或地方性的习惯。对于他们而言,我们所提供的是整个宇宙的奥秘,向他们展示出了“道”。所以,我们在做每件事情时,都要尽可能将最大程度的觉知带入到互动之中。想想古代的禅师,他们在菜园翻土或倒茶时,动作总是简洁又优雅。

  通常,当我跟父母谈到模仿的深刻作用时,总会在他们中间引起小小的恐慌。“我们怎么知道要如何拿捏分寸,告诉他怎样做人?我们只是普通人啊!”但是,在你孩子认出你“只是个普通人”之前,还有很长的时间呢!承受孩子对我的钦佩与依赖,仅仅让我学到一件事,那就是:我打心眼里知道,我绝不是完美的,甚至还差得很远呢!但我却知道,爱是完美的,也是完全可以仰赖的。所以,对于每天发生的那些不顺心的事情,我总是靠着爱来宽容我的过错(顺便提一提,这些过错有违我的原则,而非孩子们的!)。所以你可以放轻松,并阅读以下关于模仿的讨论。

  忙碌和模仿

  再来谈谈忙碌。这是这个时代的文明病,我们或多或少都在匆忙地过生活;我们必须找到方法预防它。如果家庭的生活步调很匆促,孩子也会将这种忙碌内化到他们的身体里。忙碌会引起压力,而且美国医学学会告诉我们,超过90%的疾病都与压力有关。所以练习让呼吸放慢些,观察自己为孩子所做的示范,并谨记下次要做得更慢。孩子会模仿每一样事物,他会模仿你动作中的自在与愉悦,也会模仿你下一次想要做得更好的努力!

  谨记,你说的话也会被模仿

  你也可以运用自己对模仿的理解,来掌握你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年幼孩子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他们尚未与模仿的对象分离开来。所以当你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可以挥动“我们”这枝神奇的黄金魔杖。你的孩子在意识上仍然属于“我们”的阶段,还不是“我”。你会惊讶地发现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来与他/她说话的神奇力量。通常我们不知不觉就会用“我们”来对婴儿说话,例如:“我们来换尿布啰!”而当孩子脱离了婴儿期,你就会忘了要这么说,因为他看起来像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知道,对于刚满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的,这么大!),他的内心状态仍然是“我们”。每当你发出“命令”,比如“过来吃晚餐”时,试着去换成神奇的“我们”,你就会发现事情容易多了。这虽然只是个小改变,却是很好的魔法棒!

  我们也可以运用模仿的原理,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幼儿正在融入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充满秘密;而大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已经有能力知道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们通过思考来了解这个世界;而孩子却是透过行动以及身体的经验去了解。当孩子的身体和事物接触的时候,意义就产生了。所以,当孩子提出令人惊讶的问题时,我们必须练习不要用概念来回答他,而是要用画面或图像这些能使他融入其中的方式来回答。

  我的班上曾发生过这种典型的例子:某个秋天的早晨,有个三岁的小男孩问了我一个问题:“南瓜会长在月球上吗?”我在开心之余,想找个充满图像的回答却找不到。我的助手前来解围,说:“南瓜是圆的,就像月亮也是圆的!”孩子完全满意这样的回答,边跳边唱地离开了:“南瓜和月亮!南瓜和月亮!”他所想要的只是证实他自己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喜悦。千万别把这扇门关上,去开始说教,谈论氧气、水和阳光之类,我的助理容许他陶醉在那个圆形物的体验之中。

  当我最小的儿子只有三岁的时候,他最常问的事情是:“马桶的水从哪里来,要流到哪里去?”我总是回答说:“看!水在流下去之前总是转啊转的。”然后他就会把我拉进“地下的水世界与住在那里的动物”的故事里,让我得以窥见他日渐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我们忍住不要去“回答”这类的问题,而只是提供图像来肯定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

  还有一个回答孩子的锦囊妙计,就是“嗯……我也觉得很神奇。”当我们这样说时,就能永远敞开孩子通往好奇的大门,甚至到长大以后都还能感觉到这个伟大的奥秘。

  在西方思维概念的训练下,我们觉得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答案”,并乐于向孩子提供科学的解释;但是,新的科学与物理学研究却指出,我们应当回到根本,回到伟大的奥秘之中,让孩子拥有这种天生的好奇心和自由。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