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命的支撑

  《与孩子一起炼爱》

  又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

  我突然想起鲁鲁四五岁时,有一天,他在外面看电视,看得好好的,突然走进来,抱着我哭。问他怎么了,他却不说。我再三地安慰,再三地问。他擦了把眼泪,走过去把房门关上,又回到我怀里,哽咽着说:“我想当唐僧,我想长生不老。”

  那一刻,我心里涌出一股深深的悲伤,无言以对,唯有紧紧地抱着他,泪如雨下。那一刻,我是那么的无助,世界上唯有这件事我不能帮他,无论我多么爱他、无论我多么努力,他都成不了唐僧,我也成不了,我们总有一天会分离,我们不可能长生不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

  这就是一个人最深沉的悲哀,尽管我对于自己的生死有一种坦荡的认识,但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生死却没有勇气去正视。我假装看不见,假装它不存在,不去想它。但今天儿子却看见了,想到了,哪怕只是一个念头,哪怕只是一闪而过,哪怕他只是为了探究它的哲学意义,抗拒它的不可抗拒,但只要它出现了,只要想到了,就意味着一种残酷的存在,就足以让我痛彻心扉。

  儿女是绝对不可以在父母面前说“死”这个字的,父母也不能在儿女面前提及。那天在电话里听到父亲说他身体不适,“每况愈下了。”只听他这一句感叹,我的眼泪就几乎落下。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我知道他话里的意味。但是他绝对不会明说,因为他知道我的感受。虽然“死”是一个现实,但亲情难以承受,我们就宁肯视而不见,在心中拒绝它的存在。懂事的儿女是不会说这个字的,哪怕鲁鲁,他还那么小,他也只说过那一次,从此以后再没提过。

  所以,每当我看见网上有消息说,又有大学生自杀了,我眼前闪现的都不只是他们年轻的身影,我总是会想到他们的父母,无论那些轻生的孩子有着怎样沉痛的理由,比起他们父母所承受的悲伤来,都是显得那样的轻。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够狠得下心。每个人都有伤心绝望的时候,我今年四十多岁了,回顾这四十多年的人生,有多少曲折坎坷,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以泪洗面心如死灰,怨恨、沮丧、悲愤、绝望,多少次想到过死,但最终都没有死。我之所以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死本身有多么可怕,现在科学进步了,自我了断也很容易,甚至可以做到舒服优雅,用不着血肉模糊,只要一狠心,自己就解脱了,一切都解脱了。

  但父母呢?孩子呢?他们还必须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你留下来的痛苦、所有的重负,还得由他们来承担。能量是守恒的,情感也是守恒的,击垮你的东西,不会因为你肉体的消失而消失,它只是转换了形式,从你的身上转移到了亲人的身上!

  好自私!只要想一想身后的亲人,想一想他们还将继续活着,来承受我卸下的这一切,我就永远没有勇气去选择那种解脱。

  亲人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绝境,只要还有爱,就会有活下去的力量。有爱的人,再大的坎坷,跌得再疼,也不足以构成致命一击。选择自我了断的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那打击的力量有多大,而是他失去了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生命的根基,他失去了承受打击的能力。

  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上活得比我们惨、比我们累的人多得很,人家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选择“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压力,而是精神状态。

  曾有一个博士跳楼,他的父母公布了他的遗书。全文异常冷静,看来是早有准备。可是在全文中,连一本书、两瓶酒、数张CD如何处置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唯独没有提到父母。全文对父母只字未提。

  只字未提啊!我不知道他的父母今后怎么活。我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况。由他离去的那一刻,追溯到他的童年,推想到他的家庭、他的父母,还有他长期以来的生活境遇,我心里一阵悲凉。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父母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孩子就会还你一个怎样的老年。你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对待你、对待他自己,还有他的家人和孩子。

  前段时间我在一所大学演讲时,有两个学生提到了孩子的问题。一个男生问,孩子究竟是负债还是投资。在他看来,养孩子投入很多而回报很少,应该算是负债——他是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孩子的问题。一个女生问,女人应该怎么处理事业和孩子的矛盾。她认为女人受孩子拖累,竞争力降低,而又得不到社会的补偿——她是在用社会学的眼光观察孩子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他们的实际问题,不然就不会在那样的场合提出来。

  但是,他们还年轻,还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人是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意义的。而有了孩子的人,也未必都能真正理解。

  经常看到一些令人发指的案例,有的孩子仅仅因为做不出数学题,或者仅仅因为写作业慢了些,竟被父母活活打死!有父亲,也有母亲,据他们说,打孩子的时候,并不是真想打死,都是气昏了头,越想越气,越打越重,结果就打死了。

  是什么让他们“越想越气”?这“越想越气”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孩子做不出题、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等,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挫折,是什么让做父母的无视孩子的挫折感,反而将更大的责难加在他身上,让他承受比这些挫折本身更重得多的压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被打死的孩子只是少数,还有更多的孩子是打而未死,因为没被打死,便不为社会所关注,父母也不以为然。还有更多的家庭,虽然没有动手,但却用语言、用神态、用令人恐怖的氛围,实施着更为隐蔽的暴力。

  很多时候,孩子们是不快乐的,有的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有的却纯粹处于饲养状态,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心。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心,那么父母有没有责任心呢?我们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身体,还对他的精神世界有多少了解?

  小时候,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总会跑回家哭诉,父母的安慰可以抚平一切伤痛,父母温暖有力的怀抱,可以让他感到安全。

  而成年以后,却往往找不到人哭诉了,有时是因为不想让人担心,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怕哭诉会招致麻烦甚至羞辱。本应得到安慰,却最终招致羞辱,这样的事并非只发生在成人世界,很多时候,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就可能留下这样的创伤和经历,让他一生都选择沉默,独自去承受苦难。

  孩子需要哭诉,成人也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我们的社会固然要有更多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但更需要每个人都来做这件事。只要你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儿,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多一分关怀,多一分责任,耐心一点儿,柔和一点儿,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哭诉的地方,你只要好好待你的亲人,你就对社会有莫大的贡献,世界就会因此而美好许多。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