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孩子该怎样教育,家庭教育容易存在哪些教育?昨天,“名师公益大讲堂”在金陵图书馆首场开讲。省特级教师、鼓楼幼儿园园长崔利玲结合了目前大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对五组父子(父女)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
不要以大人的思维去“误判”孩子
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崔园长说,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去“误判”孩子,比如3-6岁的孩子具有情绪外显的表征方式,《爸爸去哪儿》出发时,必须没收所有玩具,天天的反应最强烈,大哭不止,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特点,家长此时应该给予适当安慰,让其宣泄;再比如田雨橙、王诗龄、天天三个人“比年龄”:“我五岁、我六岁、我七岁……我一百岁……”这不是吹牛也不是攀比,这是孩子对于数的概念的体现。
王诗龄情商高,小石头为啥“逆反”
崔园长认为,五个孩子中,王诗龄虽然年龄最小,但是情商蛮高,“文艺爸爸”王岳伦做菜时无从下手,王诗龄却懂得鼓励爸爸说:“爸爸辛苦了。”去农民家要菜的时候,她也会赞赏人家的小宝宝“真漂亮”。而小石头在某些场景,显然出现了“逆反”言行,比如在大家一致称赞当过五年大厨的张亮做菜“真牛”“太好吃了”的时候,他给出了唯一差评“太难吃了”,而实际上他大口大口吃得正香,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了解下去,就知道这种“口是心非”是有原因的,小石头真正想表达的应该是“我爸爸烧的也好吃”。
“闹钟事件”比“敲墙事件”处理得当
五个爸爸带孩子,状况不断,崔园长就两个小事件分析了爸爸的处理方式。一个是“闹钟事件”,KIMI不小心把闹钟碰响了,吓得尖叫大哭,林志颖从炉子边赶紧跑进房间,通过“不怕不怕、闹钟坏坏”等语言和拍背等行动对KIMI进行了安慰,让KIMI的情绪得到了宣泄;等KIMI安静下来后,他说“不要去转这个好不好”,解释给KIMI听闹钟响是因为转了这个发条,打消了KIMI对闹钟的恐惧心理;然后他又试着让KIMI接受闹钟:“变成你的玩具好不好”,最后,KIMI是提着闹钟去吃饭的,“已经跟闹钟成为好朋友”。这一处理方式,经历了害怕、安慰、释放、解释、接受、喜欢六个步骤,成功打消了孩子的恐惧,又让孩子接受并喜欢了一个新事物。
另一个是“敲墙事件”,在第三集,小石头用一只勺子敲农民家的墙,发现“勺子还挺有用”并开始“大力敲”,正在起劲的时候,传来了郭涛的声音:“在干什么!”小石头发现“情况不妙”,果然,郭涛开始教育“这是农民伯伯他们的家”“不能敲”,小石头挣扎着被拉走。崔园长分析,“敲墙”其实体现了小石头的探究心理,如果这个时候郭涛先跟小石头沟通,“在干什么呢……咦,这个墙的材质跟我们家的不一样哎,挺有意思哎……可是呢,这是农民伯伯家的墙……”经过这样一起探索后的劝说,应该会让孩子更能接受,而不至于最终有被强迫带走的感觉。
爸爸们的“正向语言”和“负向语言”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鼓励”的重要性,不过崔园长认为,完全的鼓励性语言,会让孩子只能听好话,不能听坏话,长期下去,当他们与社会融合的时候,对否定性语言的敏感性就会比一般孩子要高,只有合理的使用评价方式,孩子才能既自信又能抵御挫折。“每天给孩子一定的挫折点”比较合适,那怎样掌握这个度呢,崔园长给了一个数据:每天表扬和批评的占比应该是4:1。
崔园长分析,在《爸爸去哪儿》中,林志颖的正向语言比较多,即使抽到最差的房子,他也会说“很酷对不对”,用正向语言进行心情疏导和语言暗示。而相对而言,田亮会有一些负向语言,田雨橙第一天哭哭啼啼的时候,田亮总是无奈地说:“你看你永远都在哭”,在野外找到水的时候,田亮说的是“这水能不能喝啊”,这都是负向语言。而正向语言显然更能在面对困难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记者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