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

  《理解孩子的语言》

  我们希望孩子不会因为一点儿“芝麻小事”而哭闹,不会因为我们拒绝了他的某些要求或者在我们建议他更换沉甸甸的纸尿裤时语气不当而愤怒地喊叫;我们希望孩子能更合作一些,希望他在我们的要求下自己穿衣,希望他能开开心心地上床睡觉,希望他能自己整理房间,按照大人的期望把外套挂在挂衣钩上,并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里;我们希望他安静又乖巧,希望他不要尖叫着到处乱跑,希望他能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餐椅上吃饭,希望他能快速地把碗里的食物吃干

  净,希望他不会在喝水时打翻杯子,希望他不要在餐桌上把饮料倒来倒去地做容积守恒的物理实验……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不是孩子!

  问题是,孩子就是孩子!当他把所有玩具都陈列出来时,当他在地砖上赤脚走来走去时,当他大清早醒来为的就是玩时,当他气喘吁吁地宣告着自己的惊人发现时,当他在衣橱里玩捉迷藏时,当他在客厅里跑来跑去时,甚至当他穿着沾满了泥巴的靴子把厨房踩得一片狼藉时,他扮演的正是孩子的角色。

  坦白地说,如果孩子时时刻刻都像个迷你型的成年人,衣着整洁,举止得体,我们不会感觉有些不自在吗?前几分钟我们可能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孩子——因为那是我们内心所一直渴望的——但马上就会因为他那不太自然的状态而感到惊慌失措。

  可以肯定地说,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完全相悖的。大部分父母都喜欢家里干净整齐、安安静静,希望孩子说话有分寸,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宁静的时光或者睡个懒觉;可是绝大多数孩子在一片乱糟糟的环境里都泰然自若,非常喜欢大喊大叫,喜欢大清早就起床,尤其是在周末和假期时。而在平时,这样做就更让父母难以忍受!

  我们要承认一点,即父母和孩子的需求肯定是有冲突的,而且这种冲突让亲子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之间的错位,亲子间的较量就很可能升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一场较量中,有人获胜,有人失败。  

  但是说实话,在亲子关系的领域,这种较量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一个人怎么可能从心底感受到那个否认自己需求的人对自己的欣赏呢?

  简而言之,父母要做到这一点:在某段时间内把自己的需求抛在一旁,去满足那些脆弱的小人儿的需求。但这么做一点儿也不容易。一位年轻的妈妈曾经向我倾诉,说她总有一种极度失落的感觉,甚至有拍桌子的冲动。她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惊讶,也绝对没有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在生育之前,她一直认为孩子是神奇美妙、完美无瑕、让人赞不绝口的存在;但后来,她完全被孩子的举动吓到,并对他们避之不及。

  是的,孩子常常让我们火冒三丈,所有父母都因孩子而叫苦不迭,除非,父母让孩子吃点儿苦头。

  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在晚上的表现也不同:有的要吃奶,有的会尿床,还有的会做噩梦。白天,年龄小的婴儿会要求父母给予持续不断的关注,而年龄大的孩子会打闹不休。作为父母,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地享受阅读小说的乐趣,不能和闺密煲电话粥或者早晨赖赖床,甚至不能不受打扰地上厕所。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真的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就难免会产生积怨,即使孩子犯了一点儿小过错,也会不停指责:“特里斯坦,你真让人讨厌!”更过分的父母还可能会说:“我到底造了什么孽,让我生了这样不省心的孩子!”做父母是一项全职工作,需要24小时守候在孩子身旁。一些父母需要外出工作8~10小时,回家后依然要担负起父母的职责。去办公室是个让人享受安宁的好机会:在办公室里,我们被人肯定和尊重,我们身处成人的世界——那里没有喊叫声,没有哭泣声,不会有打架的事情需要我们处理——我们可以稍微喘口气。而全职妈妈就没有这样的空间让自己暂时躲避并重获生命的能量。是的,工作往往能让人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恢复,除非这份工作并非你所渴望的。在工作中,我们往往能了解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和同事讨论工作问题时,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在工作中,我们重获能量,变得更加自信。即使工作本身并不太让我们感兴趣,它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如果我们不认同自己的需求,对自身的成长历程感到失望,那么我们很可能无法顺利地给予我们的孩子他所需要的东西。因此,父母的职责就在于理解和认同自己的需求,并且想办法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产生了冲突,双方进行对抗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从长远来说,合作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合作需要双方都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需要双方互相尊重、认同对方的需求并且肯定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要将他的需求放在首位,但等孩子长大一些后,就要和他商量!最好让孩子知道,至少他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相比“闭嘴,你真让人受不了!”而言,“我想安安静静地吃饭,你怎么做才能让我好好享受我的晚餐时间呢?”这种说法会更有效。孩子不想睡觉吗?不管怎样,要让他知道,现在是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你不能再陪伴他。威胁、溺爱或者惩罚都是没有用的,你只需要尽力去维护你自己的需求。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整日奔波,而要好好休整,重获生命本有的力量,这样才有精力和伴侣一起平等地分配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才不会埋下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怨恨的种子,才能在伴侣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时(有时对方的确在外有应酬,有时对方不愿履行职责而直接拒绝,有时则是对方有离婚的想法)承认自己内心的挫败感和愤怒的情绪。假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最有可能做的举动就是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就让孩子承担了原本与他无关的压力。

  帕特里西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孩子没有父亲,这让她非常担忧,所以她希望能为孩子弥补这种缺失,于是给予孩子双倍的关爱。可是,一旦她对现存的问题稍做思考,就会了解一个事实:她需要一个男人。她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拒绝承认自己有这种需要,并把这种缺失转移到两个儿子身上,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来进行补偿。结果,她发现儿子们难以自理自立,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对她非常依赖。一位母亲即使再有决心,也无法取代父亲的地位,因为那根本不是母亲应该扮演的角色。孩子并不期待母亲去弥补这种缺失,而是希望她能够理解他的情感——孩子并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不闻不问!在对自己的需求给予关注后,帕特里西亚开始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也许她会遇到一个男人,重新开始婚姻生活并组建一个新家庭。这个男人将扮演父亲的角色,而这种雄性元素才是她的两个儿子所需要的,才可以让她的家庭达到平衡状态。

  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在对大局进行审视之后努力做出适当回应的行为。总而言之,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才能让大家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父母的影响有时会阻碍我们抚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担忧和困扰,但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最迫切、最渴望的需求并非源于眼前的生活。那些最难掌控的需求往往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童年时代。那些需求不仅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得到满足,而且通常不被认为是必须满足的,所以它们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样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哪怕只有很少一点儿,都会和我们孩子的需求相抵触,让我们无法察觉和理解孩子的需求,也让我们无法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需求。

  “她总是哭哭啼啼的,快烦死我了!”玛丽斯无法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女儿艾芙,因为她自己的父母就从来没有给过她温暖的拥抱。尽管她有这种明显的渴望,但是心理障碍的力量太强大,以至于她难以突破障碍。当艾芙走近她,想和她亲近时,她会把女儿推开。要让她学会爱抚孩子,或许应该让她看到艾芙被人爱抚的样子,使她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她作为小女孩得到父母爱抚的画面——但她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她曾经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抚而难过,现在她根本不想唤醒这种缺失带给自己的痛苦。她更愿意否认自己有这种需求——“我没有得到过,也没有因此而死掉”——随后也否认自己的女儿有这种需求,想以这种方式来掩盖一切。因为,如果她认同艾芙有这种需求,从逻辑上来讲,她会想到自己作为小女孩时的需求,也就是说想到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假如我们自己在童年时代的情感受到压抑,我们就会无法察觉自己的孩子有需求这个事实,因为我们可能将自己长时间以来没有实现的巨大需求转移给他人,也可能否认自己的需求以免触动内心的伤痛。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我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真的想和自己的孩子较量吗?”

  纳塔莉在生产15天后就去参加冬季运动会,而将半个月大的女儿交给自己的母亲看管!她高声为自己申辩,说自己需要休息,说经过这次考验后她还会回到孩子身边。她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对此有何体会。经过调查,我发现,她在很小的时候曾经与母亲分离。她把这种痛苦、愤怒和恐惧埋藏在心底,并强迫自己这么小的女儿也遭受同样的待遇,似乎这样做就可以向她母亲表明:“你是对的。你看,我没有因此而受苦,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如此。”

  伊雷娜要去美国工作两个月,于是将三个月大的儿子汤姆留在法国,让一位有资质但从未与汤姆接触过的奶妈抚养。回国后,伊雷娜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如此虚弱。他拒绝进食,而且睡眠质量很差。可以说,他抑制了自己的生长。尽管出现了这些问题,伊雷娜依然没有思考过自己去美国意味着什么。她被困在自己儿时的记忆里,因为她在和汤姆一样大时也被自己的母亲“抛弃”过。克莱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伊夫也有两个孩子。他们总是很晚才下班回家,而且都很干脆地承认,他们以工作为借口,其实是因为不愿意面对孩子,不愿意面对孩子的需求和各种情绪。比较而言,工作问题要简单得多。虽然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在游戏和电视的陪伴下成长,但他们逃避孩子,其实是因为他们害怕重新面对自己童年时曾经有过的不良感觉。

  婴儿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抚养婴儿的成年人沉溺于童年时期的痛苦而无法自拔,不能回应他的需求,那么婴儿必定处于极度的慌乱中。为了维持生存、让自己被接受、为自己争取到爱,婴儿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心甘情愿地屈服于自己的抚养人。他学会了即使没人看管也不哭,而当他观察到自己喝奶的速度让妈妈担心时,甚至会加快速度。他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变得非常“乖”,让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但是,在这样做的同时,他掩盖了自己的情绪,并由此得出不能相信他人的结论,而且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敌意。

  相反,如果父母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关注夫妻间的关系,过去的伤口也得以愈合,他们就能认识到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没有一本书,也没有一位专家能够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人,都是区别于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孩子的人。孩子还会发生变化。他在成长,不会一生只穿一个号码的鞋,他的需求也不会总是一成不变。他可能两岁时喜欢大葱,三岁时却对其深恶痛绝。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地始终依靠,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一用到底,所以我们永远都要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可如果我们忘记自己有过的童年,就不那么容易做到这一点。

  要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就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容忍孩子的放纵行为,要学着更加包容。我们要记住,孩子依赖我们,我们是他坚实的靠山。我们要治愈自己有过的伤痛,这样才能让孩子以自己特有的节奏成长。而我们,则会因此获得舒心和愉悦的生活。

  当孩子“太乖”或者太不听话,而我们因此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大发雷霆,对孩子的需求无法做出回应时,我们可以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