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呼声下的救赎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疾呼“救救孩子!”到了二十一世纪,物质生活是丰富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增加了,但孩子们仍然生活在控制或忽略中,并发展成为两个极端: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的父母纷纷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奋力挣扎,将很小的孩子送到国外或向好学校蜂拥;另一种情况是教育问题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而凸显,父母无奈无力地面对着现实,不知道为什么给予了这么多“爱”,却无法改变这些他们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问题显然已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父母们压力重重,孩子们更不幸福。
吴文君老师认为:只有“救救孩子”的疾呼是不够的,只能造成教育环境的更加不和谐。
父母是唯一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只有父母开始学习,并让这些方法称为一种习惯,才能逐渐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态度。
教育家也有作为母亲的困惑
2011年4月吴文君老师的女儿冉鑫安一举被全球少年精英“摇篮”之称的UWC(世界联合书院,毕业生多被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一流大学录取)全额奖学金录取,那年,中国全额奖学金留学生名额为2人,冉鑫安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故事曾被多家媒体报道。
或许有人会说:鑫安的今天是因为她有个教育家的母亲。其实不然,吴文君老师坦言:“自己是学教育的,很早就开始作教养孩子的准备,教育孩子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自己的专利。在书本理论的指导下,她凭感觉与经验培养孩子,期望用超过自己母亲的水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儿。但是她也没有学过怎样做母亲,直到发现孩子的状况与其想象的大相径庭,并且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在模仿着自己的母亲,重复着自己儿时不喜欢的模式和状况。这才惊觉:做母亲是需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就会的!”
因此作为母亲,无论你受过多大程度的教育,都不意味着你已经能够做一个好妈妈。吴文君老师说:这也是她要写《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这本书的初衷,不只是介绍一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女儿的一个个成长故事和妈妈们分享在17年中作为母亲的成长历程。
教育问题多是源于父母的恐惧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关心孩子的健康,是不是吃好穿暖;孩子稍大,进而关心孩子的安全,是不是在自己的监视下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是不是能够门门学科优秀,是不是能进重点;孩子再大,又开始担心早恋、网恋、追星、出入不良场所等等。
吴文君老师说:这种担心和恐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时每天都会发生在每个父母身上,这是及其正常的。但是往往恐惧过头就会造成口无遮拦的命令、到处设限的行为。自己就是女儿的帮助下,逐渐克服了这种恐惧的心魔。比如说在鑫安很喜欢画画,在一个夏季的雨天,忽然要去看雨,我在家里假定了很多情况,比如遇见坏人之类的,但是当女儿安全地返回家中并兴奋地诉说着雨夜的别样美丽,我才发现其实情况并不像我想的那样糟糕,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与发现,反而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感动和新的认识。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学习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危机事件、包括应对小升初的难题和中考的紧张,鑫安都能一一化解。
吴文君老师认为:父母自己的恐惧才是孩子不能独立成长的罪魁祸首,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太焦虑也太强势,他们害怕孩子受挫,哪怕一点点,所以他们习惯替孩子做选择,包办一切。”她提醒家长们,“你要陪着他走,他走不稳时,你可以扶一下,但你不能抱起他,完全代替他走。”
别让忙碌成为教育的借口
中国的父母每天跟孩子在一起,有效的沟通时间不超过6分钟,这个发现让很多人非常震惊。
吴文君老师曾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的反思,那就是:我跟孩子在一起到底是用心沟通、用心陪伴,还是只是形式上的陪伴?我跟孩子在一起是成功而快乐地享受亲子互动的过程,还是把自己的紧张焦虑传染给了孩子?
吴老师经常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陪在女儿身边,但是她从未放松和女儿的有效沟通。女儿住校,她坚持每晚和女儿通话,告诉她外面发生的大事小情;没有多余的时间,她就利用和女儿一起去理发逛超市路上的时间聊天;最重要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理解女儿的一些不利情绪,帮助女儿一起分析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吴老师强调:“提出意见,但不是命令,我会告诉女儿最终还是由她自己来决定。”在学习做母亲的过程中,吴老师掌握了和孩子相处的新思想和有效的技巧,真真切切地享受着和女儿的每一次沟通。女儿现已远行,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母女的心还在一起,还是能享受亲子共同成长的快乐。
她和父母们分享的经验就是:“父母陪伴孩子,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高下。一分钟的快乐陪伴远比一天痛苦地相互折磨更有效。”
现在很多父母很忙,顾不上陪伴孩子,只能拿钱作为对孩子的补偿;也有很多父母,虽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可他们自己处在不自觉的焦虑和压力中,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干扰和控制越大。有效而高质量的沟通和陪伴是亲子共同需要的。
让孩子在大环境中生存
近些年,到港澳台地区或到国外生子成为了时下一股热潮,也有没赶上这股风潮的父母们把孩子纷纷送进美国式教育学校,初中高中就送他们走出国门,宁愿奔波此生,承受这种教育 的高成本。吴老师认为有机会走出去接受教育是件好事,但是父母们不必为不能为孩子创造这种机会而心存愧疚,因为大多数孩子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长成才,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在这个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样是个好孩子。
在培养鑫安的过程中,吴老师坚持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鑫安读书快而杂,四年级出于兴趣自己开始背一点老子的《道德经》,小学高年级时差不多每天可以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鑫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吸取了自己想要的知识、也能够和外国人谈谈对西方文化和古典音乐的看法,在做这些时鑫安还没有迈出国门去读书。
此外面对网络、明星、酒吧等新鲜事物不断冲击的社会,孩子们天生的好奇感和敏锐感是我们父母无法围堵的,既然堵不住,我们只好认可它,顺应它。
自从鑫安上二年级开始就有一个看似慵懒的梦想:到美国农场去晒太阳。因此吴文君老师正好利用女儿的这个梦想顺水推舟,让他利用网络探索不同的信息,这也为她日后担任学校环保社社长、建立磁石花房、一举进入世界联合书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明星,吴老师也和孩子分享每个明星的优缺点,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并且让明星的话成为孩子的座右铭,他笑称:女儿的成长还真得感谢《士兵突击》!
再谈到国内的教育。
爱读书的鑫安在文科方面具有一定天赋,但理科的成绩却一直平平:“小学时大概在班级20名左右”,“‘小升初’要面试,她数学明显落了一大截,不得不恶补了一番。”“高一时,在物理上又遇到了些麻烦……”不过对于女儿在分数上的这些小麻烦,身为身为心理老师的妈妈并没有太焦虑:“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一直这么想。”
因此,同样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鑫安则比其他孩子更为快乐,因为妈妈不要求他门门成绩名列前茅,而是给她灌输对数学的兴趣,而是在学习遇到麻烦时帮她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是和每个老师沟通,请他们帮助女儿树立信心。
同样的在国内教育大环境下成长,在吴老师的陪伴下,鑫安获得世界联合书院老师“综合素质极佳”的好评,没有门门功课卓越领先的成绩,却同样出色精彩。
因此,在哪里起步并不重要,而是在成长中,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习惯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