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也能给人力量

  《有梦想的孩子不寻常》

  我忍不住忆苦思甜,讲小时候捡柴火,怎么怎么苦。我讲得激动,鲁鲁却听得敷衍。我猛然醒悟,所谓的传统教育,不过是满足老人们的光荣感和倾诉欲,孩子其实是根本听不进去的。

  他凭什么听进去?因为你讲的事根本和他无关!我那时候,一背篼柴火压在肩上,重量是实实在在的。而他,连“背篼”是何物都不知道,柴火捡来有什么用也不清楚,他对那时的生活完全没有概念,对那小山一样压在我肩上的柴火,恐怕也只是觉得好玩。

  其实,我们那时候也未必真的觉得有多苦。苦乐往往是从比较中得出。那时的孩子都要煮饭、洗衣、拾柴火,农村的都要打猪草、带弟妹、下地干活,大家都一样,几乎每个孩子都要为家庭分担劳动,每个孩子都穿补丁衣服,都没有糖吃,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苦也是理所当然。习惯了,也就不觉得了,反而还常常以为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还想着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精神上是满足的。这就是那个时候的现实。而我们在向孩子们诉说这些苦难经历时,心中其实是自豪的。

  现在的孩子也有他们的现实,每个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每个孩子都很孤独,都没有玩的时间,都要为考试而奋斗。

  等到鲁鲁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会忆苦思甜,说他当年英语考级的时候,每天要背多少个单词,一次课要上三个半小时。尽管他的孩子也会嗤之以鼻,但他的心中同样会充满自豪。

  我们在儿孙面前所回忆、所宣扬的,总是那些能让我们自豪的东西,我们通过这样的回忆,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某种信念。只有我们认为好的,才会在孩子面前说,纵使是苦难,是屈辱,我们想要展现的,也是自己在苦难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可怜相。

  苦难也能给人自信。当你最终从苦难中走出来,会看到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那天和鲁鲁打完羽毛球,坐在台阶上休息,我对鲁鲁说:“初中你一定要读一个好学校,但是好学校压力也大,你很可能是最差的。”

  “不一定,”鲁鲁说,“我可以赶上去,我不可能永远最差!”

  “大家起点都很高,能力都很强,要赶上去不容易啊。”

  “我相信我能赶上去!”

  “凭什么这么自信?”

  “你看我一年级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已经换了一个人了!以后我还会更好!”

  是的,小学的经历给了他自信,就像曾经的苦难给了我们力量一样,曾经的落后也让他认识了自己。落后也能给人力量,只要你不在落后中沉沦。

  付出是值得的,混日子的人并不快乐,努力向上,才有幸福。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