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有梦想的孩子不寻常》

  很多理念家长们都是知道的,也是赞同的,但家长很容易被“气氛”所感染,无力自拔,这些理念就实践不了。

  比如我星期一去开家长会,一进校门就看到大红榜,期中考试前10名、前30名、前80名,都分别张榜公布在那里。我虽然提醒自己要淡定,但还是忍不住凑上前去看,心里期望着能看到儿子的名字。进了阶梯教室,开大会,领导又不断强调着“准初三”概念,暑假安排补课,下学期周末也只能休息一天。待回到班上,宣布成绩,表扬优秀,提出要求,再次强调不能带课外书。在这样的气氛下,我原先的想法就再也说不出口,本来还想建议班上组建个乐队、读书小组什么的,一看这形势,根本不可能,还是低调吧,自己做自己的,能做多少做多少。

  好在鲁鲁自己目标明确,他已经做得相当好了,在那样的氛围中,还能坚持写日记,看茨威格,还有老舍、沈从文的书,已经是相当相当不易。

  我们经常说:“我是不愿意孩子成为考试机器的,我是想让他成为怎样怎样的人的,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别人都在学,我没有办法。”这样的话听得太多,仿佛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没有加害的人。

  其实,你真的别无选择吗?你真的只是受害者?选择永远都有,即使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也有人选择不读重点校,甚至不去上学,其他比较折中的选择就更多了。至于“受害”和“加害”,当受害者自己都兴致勃勃地维持着施害的局面时,受害者自己同时也就是加害者。

  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可能,选择是自己做出的,也只能自己负责,你可以控诉教育制度对你的压力,你迫不得已做出了让步,牺牲了自己原有的理想,但这最多只能得到同情,你既然已经选择了,最后的一切结果只能你自己承受。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不选择”,也就是选择了逃避。随大溜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自责,即使最后错了,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甚至你还可以有一个借口:“本来我是对的,但社会的压力太大了,我只不过是屈从于压力。”结果,罪魁祸首就成了“社会”,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无须为此负责。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