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来自于爱

  《与孩子一起炼爱》

  想起有一次朋友说到她给儿子讲“子欲养而亲不待”,听得我泪水涟涟。她的父母也是早逝的。

  我很爱哭,但这不是缺点。从来不哭的人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坚强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孤独和自卑,内心其实充斥着无助和绝望。

  我们常常说人要有责任心,但责任心不是凭空产生的,责任心来自于爱。

  鲁鲁小时候,有一次带他去西单,看见采血车,我说:“我想去献一次血。”鲁鲁一听,一把捂住我的嘴,使劲把我往旁边推。后来每次去西单,只要看见采血车,他都不让我靠近,连提都不许我提。对于献血的意义,他是知道的,我给他宣讲,他也接受,但就是坚决不许我去献,没有理由,就是不许!

  他平时并不太做家务事,但是如果我身体不适,正好又只有我俩在家,他就会放弃玩耍来照顾我。

  他平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有时也脸皮厚,怎么说都不听。但只要我真的生气、真的伤心了,他都会立刻停止,真诚道歉,直到我情绪好转为止。他不会做伤害我的事,不是什么教育使然,而是因为爱,有爱,就会对我好,就会对我负责。

  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并非是为了想做一个孝子、为了实践先贤教导而刻意去隐忍服从,真正的“孝”,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爱,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尊重和爱惜,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责任感,于是不可能在日常的言语中伤害父母,更不可能在父母需要帮助时抛下不管。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孝就是一种伪善,并且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在“孝”的形成这个问题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我们要强调的是,父母首先要做一个好家长,然后才是孩子做一个好孩子,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传统教育中恰恰相反,将父母放在绝对支配的地位,处处强调孩子的恭敬、服从,以孩子的退让、牺牲为代价来构建两代人的和平共处,这是不对的,也注定不能成功。

  孩子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不是由于圣贤的教导产生,而是因为父母在长期的养育中感染而成,是父母关爱呵护孩子的自然反馈,是在相濡以沫中产生的亲密关系。

  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儿子非常叛逆,高中毕业后就几乎不回家,回家也没有好脸色。我这位朋友是钟情于国学的,她儿子从小就熟背《三字经》《弟子规》,小时候倒是规规矩矩,对人很有礼貌,甚至是太有礼貌,让人怜惜,但长大以后性格却惊天逆转。我了解她家的情况,她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暴力,她老公脾气非常坏,经常对孩子动手,孩子很怕他。她本人脾气要好一点儿,但不足以弥补老公对孩子的伤害。孩子在家里最喜欢的是奶奶,他对奶奶很有孝心,一般情况下他不敢违背父亲,但他父亲吼奶奶时他就会站出来干涉,不惜因此得罪父亲。他对奶奶的孝可以压倒对父亲的孝,为什么?因为奶奶是对他最好的人!

  这种关系在很多家庭都不鲜见,隔代亲情有时候胜过了亲子关系,就因为老人对孙辈更加慈祥、更加呵护。

  孝心来自于爱。假如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父母本身的宽厚品行就足以培养出一个孝子,这其实是他们自身的福报。而我之所以反对背诵《弟子规》这样的东西,不是说它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它让许多有问题的父母不去审视自身的问题,却寄希望于孩子能克制自己来满足父母。在这种缺乏自省的家庭中,“传统文化”就像驯兽师的鞭子,家长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亲的最后一年,我一直在他身边照料,很多人称赞我是孝子,特别是老人们,非常羡慕我父亲。但其实,我对父亲所做的,不是因为孝,而是爱和怜惜。试想一下,一个深爱着你而你也深爱的人,你难道不希望他快乐、他长在吗?哪怕不是因为爱,当一个人已经悬在万丈深渊的边上,他紧紧抓着你的手,把你当成他唯一的依靠,你就是他的救星,你一松手他就完了,你能松手吗?

  “孝”这件事,还真不是我所考虑的。一位来探望父亲的老人对我说:“你要好好报答他,你要想想你小时候,他对你那么好。”我听起来觉得很别扭。我真没想那么多,只要一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好,心里就满是悲伤,而没有“报答”这两个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如果我不那么做,我就会难受,没人逼我,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的。

  所以,“孝”这件事,真的是个因果报应。孩子只不过是在学着父母的样子,父母所种下的,将来都会收回。儿女孝顺,是你该得的,儿女不孝顺,也是你该得的。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