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式接送”阻碍孩子成长

  《生命时报》 微博

  孩子们陆续开学了,校门口又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

  老李是个开明的父亲,与儿子关系平等,可这几天却在亲子关系上出了问题。“年前雾霾严重,我生怕儿子路上不安全,想接送他上下学,可儿子坚决不同意,反应很强烈,让我不知所措。”老李的儿子小洋也一肚子委屈:“我一直跟几个同学骑自行车上下学,路上说说笑笑,挺开心的,可老爸非要接送我,让我跟哥们都疏远了,还老被嘲笑是‘奶娃子’,真丢脸。”

  一项调查显示,85%的家长会亲自或找人代为接送孩子,因接送影响工作的家长达83%。可见,接送孩子其实是许多家长的负担。近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几所学校门前随机采访后发现,大多数人接送孩子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有人担心给孩子太多自由时间,会滋生他们早恋、去网吧等不良行为;还有人平时没时间陪孩子,心怀亏欠感,所以把接送作为尽责任、弥补愧疚感的补偿行为。对此,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认为,在这些原因背后,其实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独立能力的不信任,担心他们处理不好上下学路上的状况,这种心态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还容易阻碍他们的社交能力。

  青春期时,孩子会下意识地追寻独立的内心诉求,这一诉求最早表现为独自上下学,家长没有节制的接送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建立更多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与同学结伴而行有助于孩子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使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不会孤单。上下学是孩子接触社会、学习和实践道德准则的过程,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比如,骑自行车时,孩子能学到礼让三先等美德;乘地铁或公交时,他们能自觉让座,学会在拥挤中保持微笑。此外,对于中学生来说,同龄人的影响力逐渐超过家长。在他们的圈子里,任何形式的依赖父母或关怀过度都会被耻笑。

  孩子总要成长,家长不可能呵护他们一生,因此,马健文呼吁家长要敢于“放手”,这既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也给了他们成长的机会,有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当然,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处理与克服可能遇到的危险与困难的方法。如果实在不放心,家长不妨帮孩子在小区里找到同路人,让几个孩子结伴同行。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连日雨雪、雾霾天等,可以与其他家长商量,轮流接送,既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又保证了孩子的交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