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子的那些老话对吗?

  天津网-每日新报

  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一定是家庭的大事。家长都把孩子当成人生试卷,都希望在教育上自己能拿高分,于是,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着各种与教育孩子有关的俗语,新的时期家长们又赋予这些俗语新的内容。

  俗话之一:七岁八岁 讨人嫌

  刘佳特别怕放学去接儿子,因为,一到学校,肯定是挨老师说。“你家孩子上课就没有一时安静的。”“下课了上蹿下跳,哪儿危险去哪儿。”不仅是老师,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会围着她说:“你们家孩子又抢我们文具了。”“他总在我们孩子后边乱动,太影响我们学习了。”“今天你们孩子竟然往我们孩子衣服里扔沙子。”刘佳觉得头都大了,怎么养了这么淘气的儿子。

  刘佳的儿子东东,10个月大就会走路,可是,从此刘佳就疲于奔命。孩子不停地跳来撞去,常常从一张椅子跳到另外一张椅子上,站到沙发靠背上,爬到桌子上,家具经常被他弄坏。翻箱倒柜,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是常事。不能动的东西他偏要去动,拨弄电源插座,扳倒开水瓶,搞得全家人不得安宁。

  小时候,东东的爷爷奶奶总说:“淘小子是好的。”可是,上了小学以后,东东在课堂上总是大声讲话,经常打断老师上课;他在椅子上动个不停,直到椅子翻倒为止,经常招惹邻座同学,时常发怪声,有时他会突然站起来,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老师几乎天天请家长,同学们也不喜欢跟他一起玩。刘佳一批评儿子,爷爷奶奶又说:“七岁八岁讨人嫌,淘气点正常。”可是,刘佳觉得这孩子再不管就不行了。怎么管呢?是打,是骂,是惩罚?真是发愁。

  观点:

  七岁八岁,是孩子的一个逆反期,所以,民间才有这样的俗话。不过,家长要了解孩子是天性淘气还是有多动症的倾向。多动症儿童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淘气儿童却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全神贯注,甚至讨厌被干扰。在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淘气的孩子行为比较规范;而多动症儿童缺乏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哪怕刚进入陌生环境,也会表现出多动现象,对什么都动手动脚,大吵大闹,制止也不见效果。多动症的儿童无目的性活动过多、行为冲动、运动协调性差,并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如果孩子只是淘气,家长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培养他的注意力,鼓励他控制自己。如果孩子有多动症的迹象,就应该早一点诊断并参加专业的训练指导。

  俗话之二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苏洁自从生了女儿楠楠之后就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苏洁的老公何阳月收入4000元左右,负担着一家三口的生活。楠楠今年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在全家的努力下,在一个国办园得到了名额。可是,这些天,苏洁的计划又变了,她要退了这个名额,让孩子上一所比较知名的私立园。她一再对何阳说,这家私立园的设施如何豪华,教育理念如何科学。何阳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别折腾了,一是这个园离咱们家比较远,孩子受罪。再有,一个月要2600多元,我一大半的工资就没了,这会大大影响咱们的生活质量。”苏洁却坚持着:“孩子早期教育多重要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正是关键期,花多少钱都值。”何阳却说:“你从孩子一出生就是这句话,所以,什么时髦你就让孩子学什么,游泳啊、英语啊、潜能开发课,一课时120块,比我上大学还贵呢。各种各样的益智类书和玩具,你见一样就买一样,这些花费也有上万元了。我觉得咱们得量力而行。”苏洁特别不爱听这些话,就反驳着:“你看周围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话你没听过啊。一切为了孩子,这我还嫌孩子学得不够多呢。你看我们同学的孩子,比楠楠大不了多少,都认识好几百个字了,我听着都着急。现在付出多一些,以后不后悔。”何阳也知道孩子的教育投入很重要,可是,又觉得总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却又说服不了老婆,只觉得压力巨大,自己有点承担不起。

  观点:

  三岁看大,看的是什么?这个时期关键是形成生活习惯和确立基本人格。三岁以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期,这话没错,但早期教育往往被误解为学习更多的知识。其实这个阶段重要的还是各种良好习惯和健康性格的形成。孩子的成长培育路远且长,幼年更多的是在塑“形”,而不是在塑“识”。家长应该量力而行,亲身参与,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让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俗话之三: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

  成成暑假后就上6年级了,他却上课睡觉,下课打闹,作业不做,考试胡写……成成在练习册上画小人儿,他的脑子里把那些小人儿当成老爸,用笔尖儿在上边扎小洞,一边扎一边恨恨地想:“让你打我,让你逼我……”

  成成的爸爸老杜一直认为:必须能给孩子特别优越的成长环境。于是,他在事业功成名就后,准备当爸爸时已经43岁了。有了儿子以后,他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老杜和爱人都是精明要强的人,他们觉得孩子一定要比自己强,才不算给老子丢脸。他们给孩子立了各种生活和学习的规矩,定了大量的目标。老杜深信:“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当然,现在不兴打孩子了,但是一定要严管,要“魔鬼训练”。

  从孩子上一年级,老杜就要求:考试一定得是前三名。不达目标,就不给饭吃,不给买好东西……孩子到了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出现厌学。老杜着了急,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找了一对一家教。到了四年级,又想尽办法把孩子转到了“优质校”。

  新转学,孩子说什么也不去。老杜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并强行把孩子塞进车里弄到了学校。孩子大哭大闹,但是,老杜认为,这是为孩子好。成成进了新学校,没有朋友,学习习惯不适应,成绩越来越差。老杜打孩子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从用手到用棍子、皮带……孩子从哭闹到反抗,到消极应对。成成觉得,反正每天都是骂和打,无所谓。他做了一个超人的模型写上自己的名字,他想:我可以变成超人飞到天上就好了。

  观点:

  孩子在三四年级时成绩下降,如果家长采取的是冷静分析和积极应对,给孩子信心,也许孩子很快会走出这个低谷。给孩子转学,用处罚、加大压力,甚至武力的办法想扭转局面,却让孩子身心受伤。孩子完全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现在,要解决的其实不是学习问题,而是让孩子重新感受到爱,重新爱上生活。再用体罚解决问题,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俗话之四:从小不怕惯 长大金不换

  亚梅把儿子送到了考场——今天有一项重要的英语竞赛。儿子已经14岁了,上了初三。可是,亚梅还如同对待一个小学生一样,给儿子检查着准考证有没有带,笔是不是够用。

  进场的铃声响了,儿子一定要让妈妈送自己进去。亚梅向门前的老师们赔着笑脸,请求给自己这个“特殊待遇”。可是,老师们不同意,儿子犯了脾气:“你不送我进去,我就不考了。”不论亚梅怎么哄,儿子就是不动地儿,亚梅的汗不停地往下流。她再三地求着门前的老师:“求求你们,让我送孩子进去,我怕他找不到考场。”可是,不论怎么交涉,亚梅也进不去大门,儿子也不肯让步。眼看考试的时间就要到了,亚梅一把拉起孩子推开门口的老师,冲进了大门。

  后边老师的呼喊,前边老师的拦阻,亚梅都没理会。她拉着孩子冲过了好几道“关卡”,直到把孩子推进了应去的考场,亚梅才长出一口气。她被一大批老师包围住了,大家的指责声不断,亚梅心里却比刚才踏实了,因为她知道儿子已经被她安排好了。

  亚梅是把孩子当一件“珍品”来“供奉”的。儿子的一切都由她一手包办。孩子挑食,她变着花样做吃的。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她辞了工作当全职妈妈。孩子爱发小脾气,她把自己“训练”得百依百顺。亚梅把儿子捧在掌心里,孩子没自己洗过内衣,没自己热过一次饭,甚至没自己去买过一件东西。亚梅每天累得腰酸腿疼,孩子的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差,越来越任性,她却总是安慰自己说:从小不怕惯,长大金不换。亚梅相信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改掉这诸多的坏毛病,就像树大自然直一样。

  观点:

  的确,我们不能苛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把许多事做得尽善尽美,他们没有掌握的一些技能、养成的一些习惯会随着成长逐步增加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因为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再想去纠正,可能会事倍功半。就像在空白的纸上作画容易,但在一张涂污的纸上再创作就难了。培养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足够的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学习成绩来,这些更重要。把自己永远当成孩子的拐杖,孩子就失去了自己行走的能力。单纯地期待树大自然直是不切实际的。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