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做到的三句话

  《带孩子决胜后半场》

  许多家长说,我们也知道需要学习,也知道需要自我提高,但是怎么也不可能数、理、化、语文、外语什么都学会,不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辅导需要啊!

  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我认为家长的自我提高,只要求做到三句话就可以了。这三句话是:

  ①准确地判断孩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设法找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③协同这个人把这个问题解决。

  第一句话的关键是“准确”。就是说,对于孩子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的判断是准确的,不是你的估计,也不是推测,更不是你的观点。第二句话的关键是“找到”,要使出家长的全身解数去找人,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人。第三句话的关键是“协同”,要配合找到的这个人解决孩子的问题,不能把人找到了,就不闻不问了。家长应学会这三件事。如果这也做不好,家庭教育的效果就难说了。

  那些少年大学生的家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秘籍,他们就是这样来教育孩子的。

  施展的爸爸妈妈

  13岁就考进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普通班、28岁就成为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施展,当年受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激励,在小学五年级时自学初中数学。他的爸爸妈妈都是“文革”期间的初中毕业生,实际文化程度不高,辅导能力低。随着施展自学内容的加深,渐渐地,爸爸解答不了施展问的问题了。问妈妈,妈妈也不懂。跑到小学去问老师,老师也摇头。施展到底不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神童”,他需要指导啊!

  这一天,施展又为一道题不懂在发愁,急得直搓手。

  妈妈一旁见了,心疼地说:“我的小乖乖,做不出来就算了,等你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不就教你了吗?”

  “妈——”施展”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妈妈坐在一边干着急。

  孩子的要求超过了父母辅导的能力,能责怪父母吗?能责怪孩子学得太快吗?孩子想学没人教,这是家长最揪心的事啊!

  本来,这在许多家庭中是常见的事,并不奇怪。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对孩子进行数、理、化、文、史、地的全方位辅导,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也只是能辅导这些课,却辅导不了那些课。只不过有的家庭不能辅导的少一些,有的家庭不能辅导的多一些。

  这里,关键在于当家长意识到“辅导不了”的问题已经出现时,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如果是听之任之,抱怨自己无能而了事,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人(辅导得了的人),并协助这个人把问题解决,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施展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好家长。望子成才的贤惠妈妈急中生智,眼前一亮:“他爸,前两年在我们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中,不是有一个现在在教中学数学吗?不少人都说他数学教得好。”

  “对。他在哪个学校?”爸爸急切地问。

  “在哪个中学?”施展马上破涕为笑,转过身来问妈妈。

  “在郭巨中学。”一句话,说得家里三个人心都凉了。因为郭巨离他们村足足有26里路,而且隔着几座大山,全是山路,一不通汽车,二不通海路,这可怎么去呢?全家人沉默了。

  施展焦急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妈妈的眼光也朝向了爸爸。

  突然,爸爸一拍大腿,说:“行!我骑自行车送你去!”

  于是,每个星期天,施展带着一个星期中自学积累的问题,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迎着海风,沿着崎岖的山路,到26里外的地方去求师。

  有一次,天气不好,刮着大风,父子俩顶着风艰难地行进着。上坡时,一不小心,车身一歪,父子俩都摔倒了。施展的胳膊上流血了,裤腿也划破了。爸爸连忙扶起施展,心痛地问:“算了吧,今天不去了吧。”

  “不,要去。”施展说。

  “胳膊痛不痛?”

  “不痛。”施展咬咬牙说。

  爸爸轻轻地把孩子抱上自行车后架,又不顾一切地顶风向前骑去。“才11岁的孩子啊,他要学习,当爸爸的骑骑自行车还不应该吗?” 爸爸这样想。

  汗水湿透了爸爸的衣衫,海风吹干了施展胳膊上的鲜血。当父子俩如约出现在郭巨中学刘老师的面前时,刘老师也为之感动:世上真少见这样的父子。

  就这样,施展在自学的7个月中,30个星期天,任凭风风雨雨、酷暑严寒,从未间断郭巨中学的求师之行,终于学完了初中全部数学课程、高一代数和部分几何课程。施展的父母以实际行动为孩子创造了辅导的条件,为孩子的超常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孩子铺平了通向超常发展的道路。

  王铁军的爸爸妈妈

  在本书一开头介绍早期诱发的事实依据时,就提到过一个进入高一时,各门功课成绩迅速下滑,有的只有六十几分,后来考进少年班的王铁军。为什么他当年成绩下滑,后来却能超常发展呢?这要归功于他的爸爸妈妈。

  如果不是他的爸爸妈妈,王铁军真的有可能被不良环境所湮没。

  那是铁军上高一的时候。当年,9岁的铁军还在小学三年级读书,参加湖北省竹山县初中招生考试,得了全县第一名;初中三年仍旧是成绩遥遥领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高中,平均单科成绩96分。可是,高一半年下来,铁军成绩明显下降,出现了他学习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六十几分。

  “这怎么回事?”爸爸妈妈严肃地问他。

  他不以为然,还低声辩解:“我也没退步,我在班上每次还是第一名。”

  爸爸妈妈惊愕了,无话可说,呆滞地坐在凳子上,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袭上心头:“这可怎么办?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毁了我们的孩子。”

  问题究竟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看看下面的一段报道就明白了。

  王铁军的爸爸、妈妈、铁军,还有妹妹,一家四口人,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慎重的思考,作出了重大决定:让铁军转学到郧阳一中。

  在铁军离家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帮助铁军收拾行李。屋里的气氛沉闷极了,谁也不说话,连平时叽叽喳喳的小妹妹也在一旁鼓着腮帮子,没有一丝笑意。望子成才之愿和怜子之情交织在两个大人心中,求学之心和恋家之念也在铁军的心头翻腾。已经是半夜12点多了,可谁也不想去睡,谁也没有说话……

  爸爸想:郧阳一中虽说是个重点中学,可是离我们这里也太远了。从湖北竹山到郧阳,少说也有200多里路。中间隔着武当山,来去不太方便。那里的条件也不怎么好。13岁的孩子,又从来没离开过家,让人怎能放心呢?想着想着,他终于打破了沉默,否定了自己几个月来辛辛苦苦调查和联系所做好的准备:

  “不去!不去!还是不去!在这儿并不一定就不行!”

  铁军听爸爸这么一说,反倒着急了:“怎么不去了?我要去,我决定去。”

  “前几天你不是说想家吗?”爸爸顶了铁军一句。

  “前几天是前几天,我现在决定去,我就不信离开你们我就……”铁军知道话说错了,赶紧住了嘴。

  “你要走,你一个人现在就走!”爸爸生气了,大声地说。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几个月来,为了摸清哪个学校教学条件好一些、哪个学校能够接受铁军去,当爸爸的不知写了多少信,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神啊!要不是爸爸一个老同学在郧阳一中,你想去人家还不收呢。这走与不走,不都是为了儿子吗?可孩子竟这么说话,也太不懂事了。

  妈妈见势拉开铁军,对丈夫说:“你对孩子发火干什么呢?铁军是我们结婚九年才有的孩子,从小在身边长大,你说我当真就舍得他一个人走吗?”

  妈妈说着也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泪。她顿了顿,又说:“我们不是分析好几遍了吗?铁军现在那个班还是一个快班,班上都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跟不上教材进度和要求。你当过中学校长,教学总要照顾大多数,就低不就高,军儿在这里学习,将来怎么去和全国的中学生竞争呢?他现在的学习是‘吃不饱’,班上又没有竞争对手,他的成绩退步那么多,在班上还是第一名,他还怎么学下去呢?”

  “那是他自己骄傲自满,进了高中一年级后疲塌了。放学之后不想看书了,作业做完了也不想多练,满足了,反正轻轻松松也拿第一名。”

  铁军听了低下头,喃喃地说:“以后我保证改。”

  “你不要说这样的气话。”妈妈说:“四年前,卡着军儿不让上初中的事你忘啦?人家有权!你想这三年半,军儿受的气还少吗?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找军儿的麻烦,刁难、讽刺、挖苦、设置障碍,弄得军儿心情苦闷,哪还有心往上争呢?上一次,明明是地区在计划外分配一个名额,指名让军儿去参加省举办的高中数学竞赛,结果还不是让人家给顶掉了吗?你让孩子怎么能在这里心情舒畅地学习呢?”

  爸爸听到这里不作声了。这些话,两口子已经说过好几遍了,有时是丈夫分析给妻子听的,有时是妻子给丈夫来解释的。正因为两人意见统一了,丈夫才辛辛苦苦到外面去联系的。现在妻子又一一说了出来,丈夫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这时,小妹妹插了一句话:“爸爸妈妈都说过,这叫‘对改善学习环境的要求大大超过了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是不是?”。

  爸爸抚摸着铁军的头,深深地叹了口气:“爸爸是舍不得你走呵!”

  妈妈含着泪说:“去一个好一点儿的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总有好处。我们这山里,有出息的人总得出去。有的人整天守在父母身边,啥事也办不了,对父母又有什么好处?”

  铁军父母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对于超常发展的王铁军来说,县高中已不是一个适宜的学校环境了。这个学校环境不改变,会妨碍铁军的超常发展。

  铁军父母还分析了影响铁军学习的另一个原因:在县里受到某个当权人物的刁难。这说明铁军的社会环境也不理想,也会阻碍铁军的超常发展。

  所以,铁军的父母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迅速让孩子脱离这个不利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他们准确地意识到这是“学习环境”存在问题后,马上着手“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人”,并协助解决问题。

  铁军终于走出了大山。事实证明,铁军父母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一年后,王铁军从郧阳一中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王铁军的经历很典型,说明了良好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显示了铁军父母的远见卓识。当孩子要离家远去时,望子成才之愿和怜子之情是何等矛盾地在父母心中交织;而求学心之切和离家之苦的矛盾又是何等激烈地在铁军的心头翻腾。但是,他们终于解决了这一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他们全家在寻找良好学习环境的问题上意见一致。

  肖兵的爸爸妈妈

  少年大学生肖兵的爸爸是辽宁省凌源县(现为省辖凌源市)科委的一名普通干部,妈妈是个中学教师。他们也是一对善于教育孩子的好家长。

  1979年年底,肖兵刚满12岁,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他读初中二年级时,就做了四五千道数学题,还总结了“三位和四位完全平方数开方速算法”的两个口诀。掌握了这两个口诀,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就可以立即报出答案。肖兵写的这篇有关速算法的文章曾发表在凌源县所在的朝阳地区的《朝阳日报》上。

  肖兵下一步该怎么走?当时全国曾一度出现速算热,肖兵是不是可以专门去学速算?孩子究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家长准确地意识到这是关系到孩子发展方向的问题,可是一时把握不住,内心很矛盾,又解决不了,因为他们不懂!

  不过,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自己不懂,可以去寻找懂的人。

  肖兵爸爸妈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式的,在自己遇到困难、家庭自身又无法解决时,能够想到向社会求援,争取社会的帮助。

  1979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第三版头条通栏大标题发表了我的论文《从科技大学少年班看理科超常少年的发现和早期培养》。十天后,我就收到肖兵的爸爸写给我的一封长达13页的信,详细介绍了肖兵的情况,向我—— 一个他根本不认识的人,征求对肖兵的培养意见。

  从此,我们在长达两年半的通信中,互相协商,共同设计了肖兵的发展模式,使肖兵实现了报考少年班的愿望。两年半之后,14岁的肖兵考进了中国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19岁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如果当时定方向去搞速算,肖兵现在会如何就难说了。

  我清楚地记得,1982年9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新生报到处,一位高大的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少年办理报到手续,他有礼貌地向我打听:“请问司有和老师在什么地方?”

  我当时很奇怪地看着他,说:“我就是。” 我并不认识他。

  听我说罢,对方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司老师,我是辽宁凌源的肖振芝,你看,肖兵他考上少年班啦!”

  一阵狂喜掠过我的心头,四只手握得更紧了。我们俩已经通了两年半的信,这才第一次见面。

  肖振芝说:“感谢司老师的帮助。”

  我连忙说:“不,肖兵的成长,首先是他自己的努力,其次就是你们做爸爸妈妈的功劳。你在家庭教育上既有理论见解,又有实践,这一点在这两年的通信中我是知道的。”

  是的,看着站在我面前的肖兵,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满脸稚气,红着脸,低着头,两只脚尖下意识地在地面上划动着,普通极了,怎么也看不出来他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然而,他站在我面前确是事实,他是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上学的。如果说他是得了什么“天机”的话,是他的爸爸妈妈让他获得了这一“天机”。

  本来,谁也不是全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处理,谁都有自己不会处理或处理起来把握不大的事情。这个时候,只要你能想到争取社会的帮助,诸如争取同事、朋友,乃至不认识的有关人士的帮助,并且能够协助这样的人把问题解决,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