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儿子的自制力之源

  《好好做父亲》

  在撰写《拯救男孩》一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网络成瘾。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同样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指出,在小学阶段,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

  在网络成瘾的众多原因之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教缺失。统计表明:网络成瘾患者中,95%是缺少父爱的男性青少年。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网络成瘾的关系,著名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因为男孩在5岁以后就会对父亲产生依赖和崇拜,父亲代表了权威、规则和精神动力,但一旦此时的父亲忙于工作,疏于与儿子进行思想沟通,那么孩子转而就会迷恋上网络世界。这种解释合情合理:如果父亲没有帮助儿子走向真实的外部世界,他就有可能走进虚幻的外部世界——网络世界。

  不管网瘾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成瘾行为,它们其实都跟孩子自制力缺乏有关。自制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同义词,即“延迟满足”,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的一种人格特质。美国研究者所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父教缺失的男孩不大可能会延迟满足。当研究人员询问一些男孩,有两种选择,一是现在吃,可以立即得到一小块糖,二是如果等几天后再吃,可以等到一大块糖。结果发现,父教缺失的男孩更可能要一小块糖,以求得立即的满足。

  延迟满足是人生当中的一项重要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进行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一颗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如果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他们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他们忍不住想吃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后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些诱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心理学家米歇尔对这些儿童进行了数十年的追踪研究,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教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结果发现,当年那些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学业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能“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追踪这批孩子到35岁时,研究人员发现:当年不能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中国孩子的延迟满足怎么样呢?一项中澳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对比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报告了他的一个研究成果——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

  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持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近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中国的父亲们,该在孩子的教养上动动脑子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