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妻子意味着什么?

  《好好做父亲》

  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但儿女是直接受益者,而且妻子也会从孩子的好父亲那里收获良多。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之中,有3种基本的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就像三角形的3条边一样。一个健全的家庭,是3种关系健康互动、和谐共处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父教和母教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好的母教也难以代替父教,再好的父教也难以代替母教。父教的存在,既可以弥补母教的不足,如避免母亲可能的溺爱,又能和谐夫妻关系,让家庭氛围更温馨、更美好。

  父教可以避免母亲的溺爱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女性占有50%的真、60%的善、70%的美。”母教对孩子的发展确实非常重要,但毋庸讳言,母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母亲具有天然的生、养、育一体的特点,在孕育和生产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比父亲更多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还有母爱的无条件性,母亲往往更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保护,即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包办代替。这不是真正的爱,它以爱为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记得1991年6月,当我(孙云晓)采访冰心时,这位饱经沧桑的92岁老人说道:“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就是因为母爱不健康。”我问:“您是指溺爱孩子吗?”老人点点头,回答道:“对!‘小皇帝’是独生子,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什么东西都任他享受,这就会害了他。”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郭宝云就是一个极度溺爱儿子的母亲,与老公离婚后,她把自己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儿子。在母亲的一味纵容下,儿子依赖成性,不断逾越法律的边界,最后母子俩双双锒铛入狱。

  郭宝云曾经是个女强人,她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走上正厅级领导岗位,成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作为女人,在事业上,她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妻子,她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夫妻二人越来越没有感情,最终办了离婚手续,分道扬镳。失去丈夫以后,儿子杨某成为郭宝云最亲近的人,也成为她所认为的依靠,郭宝云认为守住儿子就是守住幸福。

  儿子因3门功课不及格被高校开除后,她利用关系将儿子安排到一家大银行信贷部工作。当儿子很随意地放弃了无数人羡慕不已的银行工作后,她又替儿子找到发财的门路——帮儿子开公司,自己利用职权为儿子敛财,数年之间违法牟利近3 000万。郭宝云贪污的钱越多,儿子却越来越不争气,儿子身陷赌渊,不仅赌光了数个公司的所有资金,借了数百万元的外债,而且还欠下赌场数百万元的高利贷,被黑帮头子追得四处逃命。郭宝云又设法帮助儿子摆脱了困境,替儿子还清赌债。儿子违法事实败露以后,她又把余下的878万元非法所得兑换成美元寄到国外,并委托他人替儿子办理赴加拿大的护照,让儿子逃往加拿大,告诉儿子千万不要回国。儿子偏偏不听,2002年7月,杨某瞒着母亲偷偷回国时,被警方抓获。在交代犯罪问题时,他很快就将母亲以权谋私为他牟利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作了交代。最终,郭宝云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判刑18年。

  对于儿子杨某,郭宝云说:“我把心肝都掏给他吃了,他还把所有责任推到我头上,我白养了这个儿子。”

  在向执法机关提供母亲犯罪证据时,杨某说:“我对妈妈恨之入骨。”他还曾对办案人员说:“老太婆不是称职的母亲,她处处管着我,事事束缚我,我只有花钱的自由,结果既毁了她,也害了我。”

  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一个失职的父亲的存在。母亲容易溺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教不足或父教缺失。在许多家庭里面,正是由于父亲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自己的教养责任,父教不足或父教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母教过于强大,母子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而纠缠不清。父教正好可以弥补母教的这种不足。

  一项对以色列12~16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期,父亲会比母亲提供更多的自主性支持,父亲的角色可以促进青少年独立性的发展,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父亲被看作孩子挣脱对母亲过度依恋的关键力量,父亲的存在与鼓励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基础,对男孩女孩都是如此。

  父教可以避免母教的偏狭与极端

  父教与母教同时并存,作为一种有效的平衡与纠偏机制,可以阴阳互补,防止家庭教育走向极端。父教的优点可能是母教的缺点,母教的优点可能是父教的缺点。母教可以弥补父教的不足,父教也同样可以弥补母教的不足,二者的存在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如果父教或母教缺失,另外一方就容易走向极端。由于父教的缺失,母教失去了这种平衡与纠偏机制而走向极端,往往会导致教子悲剧的发生。

  ★ 父教缺失造就极端母亲——徐力弑母

  另外一个案例是徐力弑母的悲剧——一个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用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对此悲剧,不管是专家,还是社会大众,认为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徐力有一个“教育狂”的妈妈。许多人认为,徐力是个“好学生”,徐力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下面是徐力在接受采访时的一些片断。

  记者: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

  徐力: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

  我和父母的关系不太好,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个两居室,我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抽屉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把不愿讲的事情写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记者:你和妈妈的矛盾,是什么时候开始尖锐化的?

  徐力: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人家,“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是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候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记者: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妈妈?

  徐力: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一会儿,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听。

  记者: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学们知道吗?

  徐力: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对外宣扬。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声喊几声,排除内心的苦闷。

  妈妈平时最多的活就是关心学习。考不好,她就骂我:“你这么笨,为什么学不过别人?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不如人?”妈妈一个朋友的儿子,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名或第二名,她便总是把我跟人家比。在学习方面,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高,让我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学。根据我的能力,我根本考不上。但只要我尽力,不管上什么大学,本科是能够考上的。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妈妈不满的?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