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宝宝心智功能教育四新观念

  江南都市报 微博

  婴儿出生的头两年是脑成长的关键期。如果婴儿的脑袋像个硬体,父母则负责提供软体。当你了解硬体(婴儿的脑部)时,你可以设计出更合适的软体(你的行为)以促进婴儿的福祉。

  从这个角度来看,婴儿出生的头两年是极为关键的时刻,因为这段时期是婴儿建立心智功能,影响日后成人行为模式的时期。

  光是婴儿出生的头一年,婴儿的脑部就从400公克惊人地长到将近1000公克。虽然脑部的发育,一方面是由基因所控制,但是真正影响到脑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则有赖于情感的互动,这就和父母有关了。

  “人类的大脑皮质在出生之后,在先天决定的DNA之外大约增加了70%,这部份的增加直接受到婴儿早期的环境与社交经验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心理与生物行为博士舒尔的报告指出。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父母无法在婴儿出生的头两年内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可能会导致婴儿终生的情感能力问题。这里所指的环境,是指可以让孩子在开放的情境中学习、发展智力,并且体验感情与愉快经验的环境。

  这些都是建立健全情感的基石。

  以下是新旧两种育儿观念的比较,以及在知道这些新的育婴观念之后,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

  1、新观念一:感觉胜于思考

  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助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健全的感情能力与智力。

  旧想法:

  在过去,有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中产阶级的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武器,希望培养天赋禀异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资料或智高玩具。

  传统的育儿专家认为,父母藉由这些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馈,并训练孩子的行为,这些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想法:

  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象在马戏团里训练小马玩把戏一样:当小马滚在地上数到3,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塔夫茨大学儿童心理雪茄艾尔坎解释,对孩子施压以让他吸收资讯,是对他传达了一种讯息,那就是他必须透过表演来获得父母的认同,而这可能伤害天生原有的好奇心。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

  乔治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本认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信赖的基石,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学习与认知技巧则是跟随其后。即使是数学能力,表面上看来是与个人无关,是绝对属于认知技巧的领域,其实也是透过感情来学习。例如:‘很多’,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很‘很少’,是只比他想要的还少。”

  这实在是有道理的。想象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当你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的时候,你的学习效率有多高?再比较一下,当你只是被要求去学一件事物的时候,你的学习效果是不是就差多了?

  热情是感情的燃料,发动认知能力的学习引擎。

  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父母可以怎么做?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议,要把这些育儿指南整合来看,并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这不但让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他问题,例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的问题,更敏锐。

  新观念二:两个月大的婴儿不只是会哭闹的“动物”

  婴儿如何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但新的理论正挑战着传统的说法。

  旧想法

  直到现在,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认为,婴儿从初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社交、认知的能力,也没有这些需求,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循环,例如:睡与醒、白天与黑夜、吃饱了或饿了、哭闹等等。这些专家甚至称这段时期为正常的孤独期。当然,婴儿会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认为婴儿只是针对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觉、触觉而做出反应。

  新想法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在《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著作中,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无法建立孩子的胜利循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父母可以怎么做?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本建议,你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1岁以上的宝宝

  抓握能力

  评估课堂:

  1岁以上的宝宝

  当宝宝1岁时,他将不再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而且这时宝宝也学会了―些社会交际能力,可以用手向别人告别。到宝宝2岁时,他的艺术天分就会显露出来了,他会迷上蜡笔,琢磨怎么用来写写画画。到了3岁时,宝宝的协调能力已经能够尝试写字,甚至还可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训练教室:

  学习折纸

  2岁的宝宝已经能将纸折上2~3折,但还折不成规则的形状。2岁半开始,宝宝能将纸叠成边角基本整齐的方块。3岁时,在指导下,可以折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甚至一只小狗头等。

  学习涂鸦

  1岁的宝宝能够用整个手掌握住笔在纸上戳出点或画出笔道,2~3个月后可以用笔在纸上随意乱画,1岁半左右能画出道道来,但在2岁前,还很少出现“有控制”的涂画。这一阶段学习用笔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他用笔涂画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使用筷子

  2岁以后,当宝宝能熟练地使用勺子时,就可学用筷子。可以先用玩具筷子练习,比如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练习用筷子。待宝宝能夹起较大的东西后,就可以让他和爸爸妈妈一样用筷子吃饭,不要怕饭菜洒在桌上,只要宝宝能将食物送到嘴里就应可以了。

  3岁前是宝宝手指抓握能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抓握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是学习任何一种特殊技能的前提条件。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宝宝将来学习种技能的快慢、准确性与牢固程度以及能够到达的水平,所以妈妈一定要引起重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