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白云吸住了眼睛

  《把幸福还给孩子》

  欣赏能力的培养之后,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这件事。

  在绘画里,说到观察,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比例呀、调子呀、色彩呀这些,许多美术班里,无论孩子多么小,教师大都这样教。这是把大学那一套拿来教小孩了,等于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来学大学数学。

  绘画尽管由于受到照相技术冲击,像与不像已经显得不重要了,但画家还是应该具备起码的写实能力,不过,这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行,要到十二岁以上。否则,不但会破坏孩子的心智,还会使他们远离观察,直至痛恨观察这件事。因为这种观察与儿童的心理状况不符,孩子拒绝接受。符合儿童的观察形式是什么呢?不求绝对准确,但求事物的本质。

  我们要从广义上思考“观察”问题,观察,难道仅仅是“看准物像”吗?

  如果只是为了看准物像,画得像,照相机就可以了,要人干什么呢?观察,是一种以心灵、情感,甚至想象、创造作为背景的由观察到思维的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倾向于“心照”而不仅仅是“眼观”,这样形成的观察能力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而不是机械的、死板的。

  观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仅仅用来画画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生意谈判,就得观察对手;你是下属,就得观察你的上司;你是领导呢,那就得随时随地地观察你的手下。这里面“心照”的成分大于“眼观”的成分。

  “察言观色”不是一个贬义词,能做到察言观色,你就能最大可能地与周围环境和谐,出错率低,而工作成效能大大提高,可现实中许多人没有这种能力。

  家长呢,只有送孩子学画的时候他才会想到培养,不学画就想不到。

  怎样培养,你不能带着孩子进了公园,说:这片景色多美啊,好好观察观察吧。这样只能使孩子厌恶观察。

  理想的结果是,你没有告诉孩子观察这件事,甚至连观察这个词也没有提,但孩子高高兴兴地做了,观察了,具有了观察能力,形成了观察习惯,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观察。当有一天,他有了这样的能力了,你就会发现他的绘画日记上会出现这样的记录:我今天一下汽车发现天空中有一团白云,是这个样子的,美丽极了,那团白云好像吸住了我的眼睛,拔不出来。

  文字下面配着一幅画。或者:我今天跟妈妈上街,发现一个仙人掌就好像一个人似的,它好像在说:看啊,我多像人呀,你们都来看我吧。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是你的设计要与孩子的心理状况相吻合,另一个是要让他们感兴趣。具体操作方面,方法很多,可以从“对比”进入,也可以从“故事”进入等。总之要切中要害,撞到他们的兴奋点上。

  孩子最喜欢什么?一个是吃,一个是玩。尤其是教室里突然出现了一大堆吃的和玩的,这在学校里是很难见到的,孩子会感到很新奇。

  我准备两组食物,每组三个,第一组是土豆、橘子、苹果,另一组是三角形蛋糕、方形的以及棱形的面包。我将两组食物摆在桌子上,造成对比的效果。我会将手从左到右轻轻滑过,问他们发现了什么,而不是说孩子们,请观察。

  手的这种动作能够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睛。其实,你的一个眼神也会给他们许多暗示的,如果只用语言而不以动作、目光配合的话,孩子的眼睛就只会傻傻地瞪着了,不清楚该干什么。我的手在那溜食物上面从这边移向那边,一边移动一边问他们问题。我的手像是在孩子的心头滑过,我的声音融入他们的心灵。

  在孩子的眼睛移动的过程中,移着移着,我问孩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大都不能一下子发现这些食物可以分成两组,他们会说:水果是有皮的,蛋糕没有皮;苹果是有水的,面包是没水的;苹果是青的,橘子是黄的,土豆是一种灰不溜秋的难看得要命的颜色。

  因为小孩子对于食物的概念还局限在口感、味道和颜色上面,食物只是作为“可食的物品”这种个体角色被认知的。我的追问就是要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一个由个体到归纳的观察与思维的过程:食物不光可以吃,也可以作为形状被认知。我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从味觉进入视觉,然后上升到概念。

  当孩子把所有能够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说完了之后,老师再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如果是一个不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他会说:噢,你们发现了这组是水果,这水果是什么样子的?而一个有水平的老师只问发现了什么。老师做了大量的铺垫,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形成归纳性思维,要是不这样做,就会剥夺他们的机会。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