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实体化的过程

  《把幸福还给孩子》

  孩子那个疯狂呀,完完全全进入到故事里面去了。土豆、苹果和橘子,长胳膊长腿,脸上笑嘻嘻的,手拉着手坐在汽车上面,头发被风吹得老长,天上飘着白云。之后,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创作跑到我这里来:老师,你先听我的!老师,你先听我的!给我讲他们创作的故事,语无伦次,上气不接下气。

  每人讲完我都问:我怎么能认出来哪个是苹果、哪个是土豆、哪个是橘子呢?

  老师,这个是苹果,这个是土豆,这个是橘子!

  我说那你抬起头,看看黑板。

  一看黑板舌头伸了老长——原来自己画的跟老师一样,也是三个大圆圈!刚才还在笑话老师,结果犯了同样的错误。

  这说明什么呢?尽管孩子认识了特征,一到实际中还是做不到。我不能指出他们的错误,要让他们自己认识、自己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实体化的过程。观察并不是当时就要让孩子具有观察能力,而是让他们重视观察,在他们心灵里种下一颗“观察”的种子。

  下一节课,是方形物体;再下一节,是玩具,物体的组合,有圆又有方。

  这样一步步下来,孩子就会彻底重视观察这件事了,你不让重视都会重视的。

  时间一长,观察就会像一种营养,渗透到血液里了,最终形成观察的习惯。

  从归纳到心灵

  再往下,是提高品味,让孩子进入精神层面,从归纳到心灵……

  每种课都有专门的进入方法,怎样进入,才能更好地表达、得到提升,都得非常讲究。进入、表达、提升,三者缺一不可,这中间提升最重要。

  提升很难,关键得有个灯塔做指引,让你找到方向。食物是人的基本需求,属于物欲范畴,玩具就有点精神意味了。再往上,应该是人所独有的东西。

  比如说,人待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些痕迹,物品要是被人用过,就会留下人的烙印,别人就会感觉到。什么物品最能留下人的烙印呢?鞋子。鞋上留下了运动与岁月最明显的痕迹,所以从鞋子进入最好。

  透过鞋子观察背后的东西——穿过鞋子的那个人,他的职业、性格、喜好,也就是那人的“味儿”。引导孩子在观察时融入感受与想象,这就进入到精神与心灵领域,进入文化的氛围。

  氛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眼睛很难观察到,只有心灵才能捕捉。氛围的形成取决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和谐。

  我发现,进行氛围的营造甚至比纯粹的观察更能让孩子喜欢。一旦进入氛围,他就不再为了观察而观察,成了为享受而观察。孩子的品味就会真正提升,你提供物质的东西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满足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