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爸爸妈妈到底爱不爱我?

  《爱暴力》

  为什么父母给予我全部的关爱,我却得不到快乐?

  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我也不能让自己惶恐的心释然?

  父母爱我吗,还是仅仅在利用我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当我感觉不到爱,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还是那份爱真的并不存在?

  他叫云博,十七岁的男孩,白而纤瘦,一看就是关在屋子不见光的“豆芽菜”。他从六岁就练钢琴,但是完全不见有郎朗的那种王者气度,而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云博有一个爱音乐的父亲。但是,时代或者际遇不总是优待所有有梦想的人。和很多人一样,父亲把自己对音乐的梦想寄托到孩子身上。其实,云博还有个姐姐,比他大两岁,从小学小提琴,不过已经不在人世了。

  这一天是姐姐的忌日,但是父亲和母亲只是忙着帮云博准备开学用的东西,好像忘了这个忌日,好像姐姐从来没有存在过。父亲非常开心,因为云博要去念大学了,北京的音乐学院。他在里屋唱着《今夜无人入眠》,唱得让人不仅耳朵,连胃里也很不舒服。

  母亲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可怜人,没什么文化,勤劳肯干。她只知道一味附和丈夫,附和他那花费昂贵的音乐梦想。

  母亲递给云博一张银行卡,她说卡里钱不多,让他省着点儿花。母亲又说要帮儿子收拾行李,云博把她推出了房间。过了一会儿,父亲来敲门,说:“放着让你妈帮你收拾吧,你别累着了。”云博理都没理,故意弄出很大的响动。

  没过几分钟,父亲又开始敲门,声音里带着怒气:“你今天是怎么了,故意闹别扭是吧!你这样下去,怎么好好弹琴?你别以为你考上音乐学院就了不起了,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你有今天容易吗?你想想你姐姐,她要是能取得你今天的成绩,会像你这样不懂珍惜吗?”

  听到父亲提起姐姐,云博猛地一下拉开了门,父亲就又来赔笑脸:“我和你妈给你准备了个礼物,你要不要出来看看?”

  走到客厅里,云博并没有看到什么礼物。他不禁嘲笑自己幼稚,他那拮据了半辈子的父母,当然不可能买一架三角钢琴放在眼前。这时父亲走了过来,将一个塑料袋递到儿子眼前,云博打开一看,居然是一件燕尾服,做工精致,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

  “怎么有钱……”云博问道。

  “姐姐一定希望你把她的梦想继续下去。所以,我把她的小提琴卖了。你要替你姐姐站在最辉煌的舞台上。”

  父亲还没说完,云博就只觉得一股血涌上脑子,他的心发抖,牙齿发抖,他挥拳向墙上的钉子砸去……父亲的眼里满是惊恐,儿子在毁他的宝贝——那弹钢琴的手,这手不能坏!云博自己心里也闪过一丝惊惧,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强烈的快意。

  云博的怒火从姐姐去世那一天起就在胸口荡漾。云博姐姐是自杀的。两年前,她考音乐学院失利。开学前夕,她穿着自己的演出服,把自己吊在了风扇上。

  爱,怎么会如此伤害

  在云博被送来我的咨询室之前,我曾接待过一位女性,未辰。她的母亲在前年二月自杀身亡。未辰对我述说她与母亲的关系,话语中充满了内疚和痛悔。她说:“我对不起妈妈,如果我没有那样伤害她,她就不会死。我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的罪过。”

  应该说,未辰的人生是从未降生就开始的。她的母亲曾经是一位不错的小提琴独奏演员,后来因为排练时踏空,从舞台上摔下来,导致终生瘫痪。未辰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生下来的,一出生就肩负着母亲的全部梦想。在未辰的记忆中,她不是在练琴,就是在奔赴练琴的路上。上学对她来说,是母亲对她的奖励。多少次,学校的老师找上门来。未辰躲在门后,盼望着老师能够带她离开家。但是每一次,老师都无功而返。母亲坚称未辰是天才,不应该像其他平凡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地长大,也不需要学习那些无用的文化课程,而应该将全部时间用在音乐上。

  一开始,未辰并未令母亲失望,她顺利地考上了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小提琴家。学校将为她举行毕业音乐会,这对她是个极大的荣誉。但是,前途光明的未辰,却在毕业前夕忽然结婚,结婚的对象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而且比未辰大十几岁。未辰的选择没有被母亲认可,两人大吵一架以后,未辰冲动地选择了离家出走。

  未辰发誓永远不会向母亲低头,可她万没想到母亲会自杀。母亲的死改变了一切,未辰开始回忆起母亲培育自己的点点滴滴,回忆起与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她痛不欲生。

  我问未辰:“你是否觉得,母亲的去世与你有关?”

  她承认自己是这样想。

  我再问:“如果你预见到母亲会因此而死,会不会改变自己当初的选择?”

  她说:“至少我会求她原谅我,而不是采取离家出走这种极端的方式。”

  “但你其实是无法预见到这个后果的,所以,你做了自己当时认为正确的事。”

  未辰犹豫了。最后,她回答我说,其实她心里很清楚,母亲会因为这件事而绝望,但她当时的感受是,如果按照母亲给她的人生规划一直生活下去,迟早有一天,她会自杀或者发疯。

  “为什么你当时会有这样极端的感受呢?”

  “因为我感觉,母亲并不爱我,只是利用我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而已。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我已经很努力地练琴,但只要稍微做得不好,就会被她痛斥。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尊严,而且永远也达不到她的要求,我感到绝望。”

  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感到恐惧的未辰,选择了当时看来最简便的一种逃脱方式:结婚。她向我坦承,自己并不是深深地爱上了那个男人,而仅仅是决定嫁给他而已。嫁给他,意味着自己可以从母亲严酷的要求中逃出,进入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不会为生活担忧,也不会再面对无止境的苛求,最主要的是自己可以从此获得自由。

  但是,母亲的死让未辰意识到,不管母亲爱不爱自己,如何对待自己,自己都深深地爱着母亲。身处强烈痛苦中的她,无从弥补自己对母亲的愧疚,甚至迁怒于自己的丈夫。在来进行心理治疗之前,她正式与丈夫分居。虽然她对我说,两人分居的原因是因为性格不合,但在随后的探讨中,她承认,她潜意识里认定,丈夫和自己一样,都是杀害母亲的刽子手。

  我对未辰的遭遇深感同情。但我认为,她一味强调对母亲之死的愧疚,其实并不真实。

  我并不是指责未辰说谎。我相信她对母亲的爱,相信她的内疚之情,但是,如果听任这种内疚掩盖了其他的情绪,这并不利于她面对、处理失去母亲这一巨大的伤痛。

  我首先跟她强调,她毕业时结婚的决定,虽然未免鲁莽,却完全正当。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她已经成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亦有能力去承担自己任何错误决定的后果。

  未辰反驳道:“可我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生下我。我当时的决定是自私的,伤透了她的心。”

  未辰对自我的攻击,看似是自责与检讨,其实是在逃避:一方面她需要为母亲的死伤痛欲绝,以降低外界对她以及她对自己的指责,缓解内心的罪恶感;另外一方面,这种伤痛欲绝也是对自己无辜地成为“凶手”的一种哀悼。

  更进一步说,在这种内疚与自我攻击的氛围中,她下意识地美化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妈妈是爱我的,为了我能学琴,她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手镯,那还是外婆留给她的遗物。”

  “妈妈是爱我的,她带我认识了音乐大师的魅力,丰富了我的人生。”

  “妈妈是爱我的,她脾气不好,可是当听到我拉琴的声音,她总是笑得很温柔。”

  ……

  可是,如果你的母亲真如你所形容的那样爱你,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种绝对会伤害你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问出这句话,未辰号啕大哭。

  拨开内疚情绪的遮盖,我看到了未辰心中对母亲的愤怒。这种愤怒,在来做心理治疗的人身上并不少见。上文中的云博就是一例。他的父亲与未辰的母亲一样,都是音乐爱好者,都希望儿女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云博和未辰,也都一度接近了父母的梦想。他们不得不相信,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源于对他们深切的爱。然而,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自己始终没法面对的无力感。

  未辰曾经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按照母亲给她铺设的人生轨道一直走下去,她会发疯或者自杀。她曾经孤注一掷地反抗母亲的这种安排,但母亲的死却令她在自责中,放弃了自己反抗的意志,对母亲缴械投降。

  我对未辰说:你的离家出走是一个事件,不同的人面对这个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相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件,心态不同,事件对这个人的影响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果。其实你是希望通过离家出走让母亲认识到她对你的爱是一种伤害。虽然事与愿违,但这个行为本来就有两个以上可能存在的结果。所以,母亲的选择是她自己的,虽然和你的行为有连带关系,但并不是你造成母亲的离开。

  如果未辰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认清自己与母亲之间真实的关系,那么,母亲的死带给她的心理冲击就不会消失。与之相伴的,是母亲对未辰的控制也不会消失。

  爱,是感受不到,还是根本不存在

  我们回到最开始云博的案例。

  这个男孩来到我的咨询室时,手上缠着厚厚的绷带。与未辰的自责不一样,他对父亲怀有满腔的愤怒。在他的口中,父亲与暴君、恶魔无异。咨询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是父亲逼死了姐姐。

  原来,云博的父亲是一位转业军人。他年轻时曾有机会入选部队文工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但最后未能如愿。父亲转业以后,一直没有放弃音乐理想。他让女儿学习小提琴,让儿子学习钢琴,用自己并不丰厚的工资为子女置办了乐器。孩子的妈妈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全力支持父子三人的音乐事业,不仅家务活从不让他们沾手,甚至外出捡垃圾卖钱贴补家用。多年来,音乐课程差不多用光了夫妻二人所有的收入,一家人始终生活窘迫。所幸孩子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育,弟弟进入了音乐学院附中,姐姐也在全国小提琴比赛中获奖。父亲没有想到,女儿竟会在第一次考音乐学院失利后,突然自杀。

  云博记得成绩出来那一天,父亲毫不掩饰内心的沮丧,把自己锁进了里屋。他坐在客厅里,胆战心惊地听着父亲压抑住的哭声。母亲惊慌失措,用力拍着房门,语无伦次地安慰着父亲。全家人中,只有姐姐是平静的,她似乎并不期待任何人的安慰,甚至轻轻地哼起了歌。

  显然,姐姐在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云博给我看了他偷偷保存的姐姐的遗书:

  我恨妈妈,她的眼里只有我爸爸一个人。我更恨爸爸,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我恨音乐,可我除了音乐一无所长。想到自己的人生还要这样重复不断地延伸,我感到绝望。以前我总觉得,忍耐吧,总有熬出头的那天。可是,现在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云博的父亲将音乐作为自己对幸福的全部期待。梦想受挫的他,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都是出于对你的爱。”然而,他的儿子和女儿却说:“我恨他。他根本就不爱我们。他只爱他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路人甲不爱你,你会因此感到绝望吗?

  答案是“不会”。人们只会为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的爱而痛苦。

  人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然而,这恰恰是一个最大的认知谬误。爱,是一种相互之间进行良性传递之后获得的感受,付出爱需要有回应,那样才会内心温暖;付出爱需要被接受,那样才有尊严。

  事实上,婴儿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条件相对单一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会绝对依赖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进而建设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认可、关怀,受到伤害时,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父母受到伤害的时候,再弱小的孩子也会忠诚地捍卫自己的父母。婴幼儿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由于婴儿对于自我建设和自尊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食物充分的环境,他就会紧紧的依赖于你。这是最简单的爱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往往不是这么纯粹。

  未辰的母亲、云博的父亲,他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孩子当成了实现自身梦想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以爱为名,本质却是利用。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利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云博的父亲为给孩子买乐器而与妻子一起拾废品卖钱,当未辰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卖掉母亲传给她的镯子,当他们面对着孩子的成绩露出欣慰的微笑时,有人能怀疑他们的爱吗?

  唯有他们的孩子,从心底深处,感觉不到这份爱。因此,他们才会痛苦、挣扎,他们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标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爱,但他们发现,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父母褒奖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稍一违背父母的心愿,就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甚至严厉责罚。也许他们心里明白,但不愿承认,父母给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非爱”,是以爱为名加诸于他们身心的暴力。

  人们经常说:爱是生命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能够激发人意识深处的“生的本能”,让人拥有向上、繁衍、快乐、获取成就的动力。

  而那些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就丧失了这些动力。所以他们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快乐,甚至像云博的姐姐一样,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