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露露和妈妈在楼下散步,迎面走来一位漂亮的阿姨和妈妈打招呼。妈妈让露露和阿姨打招呼,露露冲阿姨笑了笑,然后不好意思地扑到了妈妈的怀里。
阿姨走后,露露趴在妈妈耳边说了些什么。妈妈没听见,要求露露再说一次。露露不好意思地笑笑,又说了一遍。妈妈这才发现,露露只是动动嘴唇,并没有说出什么。
妈妈想了一下,随即趴到露露耳边说:“你很喜欢刚才那位阿姨对吗?“露露笑着又扑到了妈妈的怀里。
有时,孩子说悄悄话只是动动嘴巴,却没有真正发出声音,就像露露一样。这时,我们可以凭借当时的情景猜测孩子的意思,当我们猜中孩子的心思之后,孩子会获得满足感,并和我们更为亲密。
利用悄悄话引导孩子想象、表达一天,4岁的苗苗又和往常一样趴在妈妈耳边说悄悄话,然后问:“妈妈,你听到了吗?”妈妈说:“我听到了,你是不是说你很爱妈妈?“苗苗先是一愣,随后很兴奋地说:“是呀!”
这时,妈妈趴到苗苗耳边说:“宝贝,妈妈也很爱你!”听到妈妈这样说,苗苗更兴奋了,她又趴在妈妈耳边说:“我还很爱爸爸、爱爷爷、爱奶奶、爱老师、爱姑姑……“这次,女儿的悄悄话说了好一会儿。
就这样,苗苗更喜欢说悄悄话了,她总是兴奋地和妈妈说许多悄悄话,而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孩子进入爱说悄悄话的语言敏感期后,我们可以借机引导孩子多进行想象和表达。这样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能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接电话时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
孩子发现声音能从机器里出来,兴奋不已,引导孩子与电话那边的人进行语言沟通
“叮铃铃……”电话响了。
不等妈妈去接,3岁半的蕾蕾就跑过去拿起电话,像连珠炮似的说:“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好的,好的,知道了,再见!”说完,就挂掉了电话。
妈妈问:“谁打的电话?”
蕾蕾笑笑说:“不知道!”然后就又跑去玩了。
妈妈无奈地叹口气说:“唉,这孩子!”
许多三四岁的孩子都会像蕾蕾那样喜欢接电话,他并不会听对方说什么,而是学着大人的语气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就把电话挂掉了。有的父母认为这是孩子淘气,故意搞恶作剧,因此呵斥孩子“不许再接电话“。
其实,孩子并不是故意恶作剧,只是因为他对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他看到父母对着电话讲话,就感到十分好奇。在他看来,这部可以发出声音的机器实在是太奇妙了,他也想拿起话筒说类似的话。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进行语言探索的方式之一。
有的孩子不但会接电话,还可以模仿大人的样子去打电话。他随手拨一个号码,然后对着话筒“大讲一番”。有时打错了电话,还会闹出笑话。
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用理解的心态来看待。要理解他的好奇,知道这是孩子的模仿行为。当我们发现孩子对电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不妨适当引导他,教给他正确使用电话的方法,并向他传授接打电话的文明语言。
满足孩子对接打电话的好奇心
当我们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常在一旁仔细观察,有时还会伸出小手要电话。为了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我们不妨试着让他参与进来。比如,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或者让他和电话另一边的人打招呼,满足他对接打电话的好奇心。
即使在我们不打电话的时候,孩子有时也会主动拿起话筒,拨弄电话按键。这时,我们可以借机给他讲解电话的原理和用途,并教给他怎样拨号和接听,并告诉他如何辨别拨号音和忙音。
教给孩子基本的电话用语
既然孩子喜欢接电话,我们不妨满足他的心愿。但前提是,我们要教会他如何接电话。平时,我们可以传授给孩子一些接听电话的礼貌用语。
比如,接电话的时候要礼貌性地问对方:“您好,请问您找谁”;如果大人不在家,要告诉对方“爸爸不在家,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吗”;如果遇到有人打错了电话,要说“对不起,您打错了”;在准备挂掉电话的时候,也要等长辈先挂电话,之后自己再挂掉。
我们还应该告诉孩子,在拨打电话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先自报姓名。
如,“喂,我是××,请问××叔叔(阿姨)在吗?”
和孩子一起玩“打电话”游戏
当孩子喜欢接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不应盲目地制止孩子的行为,而是应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抽时间和他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
我们可以给孩子买一部玩具电话,教他记住爸爸或妈妈的电话号码,然后拨号互相“打电话”。当孩子拨打了正确的号码后,我们就拿起电话问:
“喂,请问你找谁?”通过“电话”交流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掌握了接打电话的用语。当孩子拨错号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旁提示他:“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有误,请您重新拨打。“
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机和孩子聊聊天,说说知心话,这样可以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考虑,我们最好不要让年幼的孩子拨打和接听手机,避免他受到过多辐射。
口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正常表现
别着急,别批评,要和蔼地让孩子慢点说,耐心引导孩子表达
一天,3岁半的哲哲从楼下跑到家里,然后大喊:“爸爸!爸爸!“爸爸听到儿子的声音赶紧从书房跑出来问:“哲哲,什么事?”
哲哲似乎很兴奋,说:“爸爸,我……我……告诉……你……你… ”
看着平时说话很正常的儿子突然口吃得这么厉害,爸爸很着急,于是大声说:“儿子,你怎么结巴了?好好说话!”本来哲哲还没意识到自己“结巴”,看到爸爸着急的样子,他更加着急了,结果“结巴”得也更厉害了。
许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会出现口吃的情况,这时我们往往会担心孩子真的会口吃,怕他一直会这样。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词汇量增加了,他也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希望自己能够用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想法往往比他现阶段的词汇量要多得多,当他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语言的储备就往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这时,他就难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突然口吃的现象。
孩子的这种语言能力和思维速度脱节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他会一直口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当他的词汇量足以表达他的想法时,口吃现象会自然消失。
不要讥笑、斥责口吃的孩子
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时,不要去讥笑或者斥责他。如果我们刻意要求孩子“好好说话,不许结巴”,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紧张、不知所措,结果加剧了口吃的程度。
要放低对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由于孩子思维快而表达能力没有跟上造成的。对此,我们应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不去一味要求他“不许口吃”。当他一时说不上话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微笑、一个安慰,帮助他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鼓励孩子“慢慢地说,别着急”
当孩子口吃的时候,我们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要耐心鼓励孩子“慢慢说出来”。甚至,我们还可以猜测孩子的语意,帮他说出想说的话,这样就可以缓解孩子的表达压力。
必要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完整地帮孩子表达出他的意思,还可以将这句话重复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表达。
对孩子持续的口吃现象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出现口吃都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假如这种口吃的现象因为某些因素而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觉得有必要,我们可以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做诊疗,弄清孩子口吃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应对,以免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