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懂钱,再懂选择

  《当孩子遇到钱》

  我找到了一个教孩子懂钱的简单方法,从认识“钱”字开始,然后,再选一枚古钱币,教给孩子“外圆内方”的智慧。雨奇不是在语文课上认识“钱”字的,而是在《说文解字》里同时认识两个钱,一个是简体的“钱”字,一个是繁体的“錢”字。这勾起她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繁体字“錢”有那么多笔画呢?孩子的好奇和追问是父母施教的最好机会,抓住机遇,自然事半功倍。关于钱的利与弊,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拆开一个“錢”字,跟孩子一起了解“钱”字的结构和寓意,就能懂得并把握“錢”和人的关系。怎样对待钱呢?为什么古人造字的时候,会想到在“金”字右边加两个“戈”呢?我把这个问题像踢足球一样踢给雨奇,发现她异常兴奋,因为孩子都有表现欲,特别喜欢证明自己有思想,有学问,所以,她深思熟虑地想了一会儿:“如果说钱就是金子,大家都想得到金子。你最早发现了金子,可你忍不住想拿金子买东西,就招来另一个人,两个人讨价还价,总是谈不拢,就会发生争吵,等吵急了就开始动手,大动干戈,这就是钱惹的祸。”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只要给孩子一个题目,然后,再给一个对话的平台,孩子就会开动脑筋,快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和孩子一起讨论,钱给人带来哪些欢乐,能满足哪些欲望,再讨论钱给人带来哪些苦恼,哪些冲突。帮助孩子看清钱和人的关系,再遇到钱,遇到冲突和苦恼时,自然知道如何从钱的混战中站起来,而不是败在钱的脚下。和孩子一起读钱,解析“錢”字,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领悟:遇到钱,自然会遇到与他人的争斗,还有自我内心的冲突。要摆平钱带来的失衡和矛盾,必须正确对待钱:懂得什么是钱带来的利与弊,以及钱怎样花有价值?读懂钱,读懂“舍得”之道。犹太人用敲金币迎接孩子出生,孩子一来到人间便和金钱相遇,当孩子3岁便教孩子认识钱,从5岁开始,教孩子挣钱、花钱和管钱。

  钱是用来花的。怎么花不但有学问,也有智慧。中国有句俗语叫“舍得。意思是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钱要先花出去,然后,才能获得。所以,要教孩子先懂钱,再学会选择。

  星云大师曾写过这样一个佛学小故事:“有个人总想获得,总想坐享其成,阎罗王让他投胎做了乞丐,过着天天受人施舍的日子,而另一个人总想给予,时刻想着帮助别人,阎王爷让他投胎做了富翁,专门行布施,把钱财赈济给穷人。

  舍什么?得什么?关键在于人的选择,让孩子选择不劳而获,等于父母鼓励孩子做乞丐,教孩子选择助人,等于父母教孩子如何做富翁;不论是谁贪图享乐,即使有钱,也是穷人;而去给予救助,即便贫困,也是富人。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因为他们谙熟“有舍有得,不舍不得”的哲学。

  钱从哪里来?当孩子遇到钱,就遇到各种疑问,钱不但会教孩子思考,还赋予孩子多种能力。日本电影明星高仓健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他的朋友井出太的妈妈和美如何教孩子在劳动中读懂钱。

  井出太三兄妹很小的时候,妈妈和美每年秋天给他们买了两只小猪仔,让小井出带着两个妹妹每天早晚两次将沉重的泔水桶搬到猪圈喂猪。无论天多冷、多么辛苦,如果他们没给小猪喂食,妈妈就不让他们吃饭。

  有一天,在凛冽的寒风中,兄妹三人抬着沉重的泔水桶干活,妹妹抬不动,哭着问:“妈妈为什么让我们干这种事啊?”

  春天来了,妈妈把两只小猪卖了,听着小猪呜呜的叫声逐渐远去,三兄妹流下眼泪。他们和小猪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几天后,妈妈给三个孩子每人一本存折,她把卖猪的钱平均分成三份,存入每个孩子的账户。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冬天的劳动所得。

  秋天的时候,妈妈又买了两个小猪仔,他们三兄妹继续喂养,第二年春天,再将胖乎乎的小猪出售,孩子们的账户里又多了一笔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10年。三兄妹每个人不但拥有一笔令同龄人羡慕的财富,还有了坚持数年做好一件事的耐心和毅力。

  和美妈妈通过养小猪,在劳动和规定中让孩子读懂钱:如何挣钱和储蓄,以及坚持做一件事积累和创造财富的奥秘。

  关于钱,孩子也在给父母上课。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对金钱的知识是有限的,家里的钱仅够维持生活,所以,我们不讲消费,也不谈投资。

  市场经济时代,孩子一出生就面临消费,铺天盖地的广告在诱惑孩子消费,各种金融产品在鼓动家庭理财投资。所以,让孩子懂钱,不能单向灌输,要和孩子互动交流,甚至要从孩子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

  在钱币博物馆,雨奇问我:“为什么古人造钱都是‘外圆内方’,而不是‘外方内圆’呢?”孩子喜欢有形有象的事物。古人借钱币之象,传做人之道。拿一个外圆内方的钱币,教孩子做人做事,简单易懂。不但能让孩子从小小的钱币中领悟出诸多道理,还能传递做人做事的正能量和成功之道。“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些东西是圆的?”雨奇一下子找出30多个圆形的事物和图像:太阳、眼睛、脑袋、篮球、足球、车轮子、碗、盘子等等。太阳和眼睛、球和车轮子要是方的就转不动。钱币在人和人的口袋里转,钱和人发生关系,它要流动,买卖可以砍价,可以商量,买卖的价格是灵活的,根据市场和需要调整,不能定死价。

  那古人为什么要在钱币里凿一个“方孔”呢?

  “为了串钱呗,电视里演的古代戏,有人口袋里背着钱串子。”雨奇用孩子的形象思维思考这个问题。

  那这个方孔也可以叫钱眼呢!方孔就是法则,钱眼就是迷魂阵和陷阱,人一旦财迷心窍、视钱如命时,就会掉进钱眼。方孔也是规矩,物品价格可以变,但人心不能变,人不能赚黑心钱。方孔代表法则,做人做事要有法则,不能胡来,不该你拿的钱拿了,钱就能毁人。

  中国有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既讲了钱的魔力,也讲了人性的弱点。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钱象即万象;钱是双刃剑;予以正能量是福,予以负能量是祸;取之有道是义,取之无道则是恶。

  后来,我和雨奇一起查找与钱相关的成语故事,如“一掷千金、千金一笑、一诺千金”。通过成语故事让孩子自己领悟和思考,从故事中获得启示。传统教育特别重视开悟,“悟”字从“心”从“吾”,悟离不开心,只有“吾心”的参与才会有悟。有悟才能记住,凡是孩子自己领悟获得的智慧才会终生携带。灌输的知识只适合考试,考完便忘,这种一次性的记忆不会成为滋养生命的财富。给孩子一枚古钱币,给孩子“智圆行方”的智慧,教孩子从小懂得法律和规则,不是对人的限制,而是对人的保护。保护你不越雷池,不出轨,不闯红灯,一生顺利平安。

  唐朝名相李泌,幼时被称为神童。他七岁被玄宗召进宫。当李泌入宫晋见时,玄宗正兴致勃勃地与魏国公张说下棋。玄宗想试试他的才能,便示意张说考考他。

  张说以棋为题问道:“方,好比是棋局;圆,好比是棋子;动,犹如使棋活了;静,就是棋死了。你能用方、圆、动、静四字来比喻弈棋的道理吗?”

  七岁的李泌立即脱口吟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呈才,静如遂意。”李泌的“方如行义,圆如用智”,道出了“外圆内方”的“修行”办法。

  为什么7岁的李泌如此聪慧?因为他从小接受了中国传统的“方圆智慧”,懂得内方就是要行道义,靠走正道挣钱,外圆就是要动用智慧,靠智慧做事。所以,面对君王,他才能融会贯通,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不但即兴创作出如此精妙的对子,还让我们看见一个7岁孩子敏捷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钱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模样和面庞。给孩子财富智慧一定要选最好的启蒙财商教材。拿什么做财富教育的教材和模板呢?拿中国古代“外圆内方”的古钱币做教具和模板。给孩子一个古钱币,或找一个古钱币图片,让孩子看见钱过去的模样。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古人造钱币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钱币外面是圆的,而里面是方的呢?

  通过疑问引发孩子对钱币造型的兴趣,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古钱币造型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可以一举多得,一箭多雕帮孩子获取有关钱带来的智慧。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钱的哲学,并把“外圆内方”的智慧铸进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古钱币里,随时随地传递钱的智慧,并给人以警醒。

  当孩子遇到钱,财商之门就打开了,但走出来的不一定是智慧,也许是魔鬼。要孩子辨清钱的真实模样,一定要和孩子“读懂钱”。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