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100种选择

  《当孩子遇到钱》 收藏本文     

  面对同一件事,孩子和成人的选择不同,孩子的选择背后藏着很多秘密。每个秘密里都写着孩子的心思、意愿和希望。读懂孩子的选择,就能读懂孩子。

  从出生到18岁,遇到钱,孩子会做出至少100种选择,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三大选项:

  第一选项:买,还是不买,为什么?

  雨奇两岁多,就知道有一种东西叫“钱”,知道拿钱去商店取东西叫“买”,买什么,不买什么都由我和爸爸说了算。但很快她发现,凡是买吃的和玩的,我们常常听她的。所以,再进商场,她就点各种吃的,或各种玩具,买的欲望不断膨胀。

  有一次,她选了一个非常贵的洋娃娃,我说不能卖。

  她问为什么?

  我脱口而出:“太贵了,买不起”。

  她刨根问底:“为什么买不起?”

  “我没有那么多钱?本想这样一说她就放弃了,没想到,她变着法子来说服我:“你口袋的钱不够,家里有,咱们回去取吧。”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遇到钱和买东西的事,不该简单地拒绝孩子或草率地应付,这样做看似省事,但会留下隐患,因孩子明知道家里有钱,父母却撒谎,说买不起,这种行为必定要给孩子带来不解和困惑。跟孩子讲不买的理由,不但需要父母做出正确选择,更需要耐心地跟孩子沟通。

  我蹲下身,看着雨奇的眼睛:“刚才我说错了,咱们不是买不起,你说得对,家里有钱,但咱们不需要买它。”

  “你不需要,我需要啊!”孩子很善于发现成人思维和语言的漏洞。

  “我知道你需要,你不仅需要洋娃娃,还需要小钢琴、新疆鼓那么多玩具呢?一个洋娃娃120元钱,如果120元能买10种你没玩过的玩具,你选择买什么?”

  雨奇想了想“买10种没玩过的玩具。”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对于3岁的孩子,钱不是单纯的货币,钱一旦和 “买”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不但挑战孩子的判断力,也挑战父母的选择力。选择用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选择站在什么立场跟孩子对话。

  遇到钱和买东西的事,父母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选择,孩子渴望父母说出不买的理由,以及家庭开销计划,最怕听父母用“买不起”和“没有钱”来搪塞。

  “买不起和没有钱”是父母拒绝孩子要求常用的挡箭牌,但这个做法仅挡住孩子一时的欲望,从根本上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相反,给孩子制造出自卑感和怨恨,把自己的不快乐归结为“没有钱”,这种怨恨积累多了,早晚会让孩子成为钱的牺牲品。

  第二个选项:钱做什么最有价值?

  当孩子遇到钱,孩子会怎样选择呢?我曾跟很多孩子做过这样的一项选择调查:假如你有100元你会做什么?假如你有1000元,你会做什么?假如你有10000元,你会做什么?

  在写这本书的日子里,山东曲阜王庄镇康桥小学校长孔庆华,在87个孩子中帮我做了这项调查。调查的结果再一次证明孩子选择背后写着成长的需要,爱心和责任。

  A当孩子遇到100元钱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很少,而且非常接近。购买学习用具和储蓄是多数孩子的选择。

  在87个孩子中,有56个孩子选择购买学习用品;有10个孩子选择攒起来;有6个孩子选择给妈妈买衣服;还有6个孩子选择给自己买衣服;有2个孩子选择给教师、父母购买节日礼物;有4个孩子选择捐助留守儿童;有3个孩子选择给家人买东西。

  B当你拥有1000元钱的时候,孩子的选择增多了,并拉开距离。储蓄和捐赠变成孩子的首选。

  在87个孩子中,有22个选择到银行存起来;有8个选择交给家长;有14个选择给爸爸妈妈买生活用品;有4个选择捐助贫困学生图书;有10个选择捐助希望工程;有4个选择购买零食;有4个选择购买学习用品;有3个选择帮助救灾;有10个选择购买衣服;有2个选择给家人看病;有6选择买手机。

  C当孩子拥有10000元时,他们的选择项目增多,眼界开阔,思路广,爱心被激活,想捐助和帮助家庭解决问题的孩子了多起来。

  在87个孩子重,有18个孩子选择捐助希望工程,14个孩子选择攒起来;12个孩子选择购买家具;16个孩子选择购买电脑;2个孩子选择给班级购买学习用品;6个孩子选择交给家长;6个孩子选择给父母购买生活用品;6个孩子选择给家人购买衣物;2个孩子选择装修家;2个孩子选择给家人治病;1个孩子选择开个小卖部做生意;2个孩子选择去迪斯尼游玩一趟。

  第三个选项:花销计划和家庭收入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谈论商品的价钱,以及花销计划和家庭收入。如:买一根冰棍儿要多少钱?一支笔多少钱?一个水杯多少钱?

  从这些天天碰到的小钱中让孩子了解家庭的花销。通过谈论价钱,让孩子逐渐明白1瓶矿泉水1块钱,很容易买,但要买一个电动玩具需要攒几个月的零花钱。

  父母可以设计制作玩具货币,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开支项目。对读小学的孩子,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并列一张清单告诉孩子钱的去向:

  1.全家人吃、穿、住、行四件事的花销账单;

  2.家里购置各种物品的花销账单;

  3.孩子的学费和各种学习用品费,以及每月的零花钱,;

  4.家庭对外交往的花费清单;

  5.家庭每月储蓄的清单。

  在美国家庭,有76%的父母会选择和孩子谈论自己的收入,并告诉孩子,从他出生,上幼儿园,小学,父母不同时期花了多少钱,并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这样选择?

  美国父母认为,一个人挣钱和花钱的健康心态和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跟孩子讲家庭开销和收入,可以从生活中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在家中,不论谁买了什么东西,一定要通告全家,并一起讨论商品的价值,购买的理由,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透明、公开家庭经济环境中,让孩子学会正确消费。 

  父母常常感叹如今的孩子不好管,有些年轻的父母说自己刚满周岁的孩子“简直成精了,不但会揣摩父母的心思,还会调动父母围着他转”。另一些父母抱怨,过去父母带10个孩子,也没有今天带孩子这么累,累在哪儿呢?

  累在父母不懂孩子的选择。

  累在孩子成长期不断冒出的想法父母读不懂。

  从出生到18岁,每个孩子至少向父母展示过100种选择,而被父母读懂的却不超过50种。

  刚出生的孩子趴在妈妈怀里,就能找到乳头,选择自食其力,自己进食。可妈妈却给孩子一个奶瓶,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让孩子被动进食。

  1岁孩子刚会拿住汤勺就选择自己吃喝,而父母怕孩子弄掉了饭菜,追赶着喂孩子吃饭,继续让孩子被动进食。吃是人生第一需要,当吃变成被动需要时,一个人的主动性和自立能力随着减退。

  1岁多刚会走的孩子,遇到门槛和楼梯特兴奋,选择自己迈门槛和爬楼梯,而父母却怕孩子累着摔着强行抱着走。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缺少求知和学习动力,总是被动地等父母督促?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喜欢跟父母拧着或对着干?是叛逆期提前了吗?

  孩子的选择动机一来自本能,二来自父母的态度和回应暗示。

  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凡事包办代替,孩子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1.幼儿期就会选择等着父母喂饭,等着父母穿衣服、穿鞋;

  2.儿童期就选择等着父母装书包,忘了带学习用品等着父母送;

  3.少年期如果父母不满足自己的愿望就选择发脾气,摔东西威胁父母;

  4.青春期如果工作不如意就选择抱怨,怨爸妈没本事,然后,甘心情愿去啃老。

  父母放手,相信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孩子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1.幼儿期会选择自己进食,穿衣服、穿鞋,收拾房间;

  2.儿童期会选择自己装书包,自己忘了带学习用品自己承担责任并反省;

  3.少年期想法和父母发生冲突时,会选择主动沟通交流,化解矛盾;

  4.青春期工作遇到困难,会向父母和其他成人指教,寻求帮助,改变境遇。

  孩子的每一项选择都是父母选择的翻版。

  孩子的选择离不开“吃穿住行”四件事,离不开“爱心、梦想、尊严、创造”的精神追求。在孩子的每个选项背后,真实的记录着孩子成长的身心需求。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