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孩子的失误和破坏可以引导成创造,但这毕竟是被动的等待,做家长的,不如主动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条件,让他们在探索和尝试中找到创造的感觉。
80年代孩子的玩具有限,有一次,爸爸给宇华买了一个玩具汽车,那是四个轮子,在地上滑一下,可以开一段的铁皮汽车。
就是这样的玩具,能够让孩子玩上几个小时,宇华从屋子的里头,开到外头;用瓶子设置障碍,在两个椅子之间架桥。最后拿把螺丝刀,拆了它。“我们在旁边看着她玩,只有在她拿螺丝刀的时候,会叮嘱她小心不要划伤了眼睛。”
宇华的爸爸说,孩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对玩具非常着迷,先是会动的发光坦克,然后是积木,还有一副心爱的华容道智力游戏,它们在成长过程中平均占据2年时间。
仔细想起来,实际上它们暗合了一个儿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视、听觉等感觉层次,逐渐过渡到知觉上组织,到最后逐步地发展推理、计算、判断等高级认知能力。
后来,陈宇华喜欢上了螺丝刀,于是闹钟、门把手、门锁,她都会拆掉。这个孩子有了一些“破坏性”的问题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问卷中一个问题说,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
调查显示,40%家长会对孩子“训斥”和“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回答”和“敷衍”的方式对待,只有不足12%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并陪孩子一起做。
当把这个问题,来问宇华的父母时,他们微微一笑,说“大概我们是属于第三种吧,或许还会给她买个专用的闹钟。”
一面是孩子的探索精神,一面需要父母的开明态度,两相交互,许多的问题可以一目了然。
如今的父母花了很多金钱,邀请别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却对自己的孩子缺乏观察和了解。
童年的宇华,是个活泼、爱探索的普通孩子。爱提问、爱观察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显然,我们的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爱“干什么”、“问什么”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动手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将来,宇华和她的童年教育就是这个方面的典范之作。
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指南和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小孩子初临人世,对世界上的一切,总会怀有矛盾的想法:一方面,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跃跃欲试;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怀有一种恐惧感,往往望而却步,不敢尝试。
多多今年六岁,比较调皮,而且可爱。一天他跟着爸爸妈妈出去郊游,看见厚厚的白雪,就忽的一下扑上去,在雪地上印出了自己的轮廓。
多多得意对爸爸说:“爸爸你看,这是我的影子伙伴。”
妈妈指着多多的湿衣服说:“才给你换得新衣服,看你弄成了什么样,下次我们还能带你出来吗?”
爸爸瞧着多多的衣裤满是泥渍,把脸一沉训斥地说:“你就不能老实点,走路都不会好好走,你瞧你都成什么样了?”
多多原本开心的小脸立刻由晴转阴,眼泪吧嗒、吧嗒的掉了下来。
我们不禁要问,多多的父母究竟要带多多来郊外干什么呢?如果多多的父母和多多一起欣赏那个“影子伙伴”,或者告诉多多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或者和多多一起打雪仗,或者……
走在路上,常会听见妈妈警告自己的孩子:
“不要到处乱摸,多脏呀!”
“赶快起来,你的衣服不要弄脏了。”
“别老捡东西,多不讲卫生啊!”……
孩子在妈妈无数次的告诫中不敢动这儿,不敢摸那儿,两只小手常常不知如何是好,真正的手足无措,又何谈创造力呢?
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都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的保护圈,因为他们怕孩子发生危险,弄脏衣服,破坏东西。其实,小孩子天性好动,他们把衣服弄脏了,我们只要给他们另换一件就是了,何必要去训斥他们呢?多多在雪地上印出一个影子伙伴,这是多么好的想象啊,用一件衣服换孩子一个创造,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小孩子喜欢玩弄东西,一粒石子,一张纸片,这都是他们最好的玩具。他们拿着石子敲一敲,按一按,会知道石子是坚硬的,他们拿着纸片挥一挥,折一折就会知道纸片是比石子柔软的。他们在这种尝试中得到许多生活常识,增长了许多知识经验,为以后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不要总是用保护的语言限制了他们的活动。想让孩子有所创造,家长必须给他们主动尝试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