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宝宝的肌肤是水做的,娇嫩无比,吹弹得破;那么宝宝的心灵就是玻璃做的,晶莹剔透,却禁不起丝毫的打击。风儿掠过水面,就算激起层层涟漪,也终会平静如初;可是玻璃如果破碎了,就难以再愈合。肉体上的伤害很快会被时间抚平,但心灵如果受伤,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是精神惩罚在家庭、学校教育中却普遍存在,它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娇纵甚至严厉体罚。
天下的父母都很爱护自己的宝宝,这是天性使然,“虎毒不食子”,何况是有着丰富感情的人呢?“棍棒下面出孝子”是爷爷们的教育方法,这已被大多数爸爸妈妈所摒弃,但是却有许多父母或老师对孩子进行威胁恐吓、用爱去束缚或者对孩子轻视贬低、侮辱漫骂等等,都是对宝宝心灵的惩罚,乃至精神虐待。
淘淘2岁小男生
还在妈妈的子宫里时,淘淘就特别淘气,不是自己在里面转来转去,就是伸胳膊伸腿地做体操,所以,还没出生,妈妈就给他起名叫“淘淘”。
淘淘虽然调皮,却很讨人喜欢,大大的头,圆圆的眼睛,特别是那只小嘴特别甜,见人就叫,叫得邻居的爷爷奶奶脸上绽开了花。可是他也有最最让人头痛的地方,那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不说,还常常弄得饭桌上杯盘狼藉,每次吃饭都要花一两个小时,让妈妈头痛异常。
有一次吃饭,他竟然把一只皮球扔到鱼汤里,而全家人一口还没吃,就只得把鱼汤倒掉。妈妈大发脾气,把他拎起来重重地摔在床上,恶狠狠地冲着他说:“妈妈不要你了!”淘淘哭着扑向妈妈,又被妈妈推倒在床上。淘淘看到妈妈不理他,就大声哭闹,以示抗议,妈妈为了好好教训教训淘淘,把他推到门外,任由他哭闹,就是不理他……当天夜里,淘淘被噩梦惊醒,嘴里一直哭喊着叫妈妈,他以为妈妈真的不要他了。
小点评:刚刚两三岁的孩子,受到来自他最亲近的人的如此大的打击,那是对幼小心灵最大的伤害。威胁恐吓是典型的一种精神惩罚,宝宝如果经常受到威吓,容易形成胆小怕事,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恐惧症(怕黑,怕某种动物,怕一个人独处等)或焦虑症(表现为过分敏感多虑,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焦虑担忧)。
小雪3岁小女生
因为妈妈工作很忙,上幼儿园之前,小雪一直跟姥姥住在一起,但是姥姥身体也不太好,还不到两岁半,妈妈就把小雪送进了幼儿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小雪都很乖,从来不乱发脾气,饮食起居也不让大人费心。可是有一段时间,妈妈突然发现小雪总是向一侧歪着脖子,晚上睡觉经常做恶梦,问她哪里不舒服,她也说不上来;去医院检查,大夫说小雪的骨骼发育很正常;大人把头给她正过来,可没一会儿,她又歪过去……后来妈妈才知道,原来因为姥姥一直没有训练小雪憋尿,小雪上幼儿园以后经常尿裤,老师训斥了几次都没有效果。有一次尿裤之后,老师一边给她换衣服,一边威胁她说要是再尿裤,就要把她的耳朵拧下来,说着轻轻地在她的耳朵上拧了一下,小雪随着老师的动作把头歪了过去。因为非常害怕老师会把她耳朵拧下来,小雪不由自主地就一直这样歪着脖子了。
小点评:人们提起惩罚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惩罚,而忽视了情感上的惩罚,然而精神惩罚的危害尤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惩罚是隐性的,不像肉体惩罚这么容易证明,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小雪就是一个例子,她因为一直处在缺乏母爱的环境中,所以性格变得内向,郁郁寡欢,老师的威胁恐吓,在小雪的心理上形成严重的障碍,以至于她总是觉得自己的脖子不能动了。
小波4岁小男生
矮墩墩、胖乎乎的小波十分招人喜欢,可就有一点,经常感冒,而且一感冒扁桃体就发炎,每次发炎,小波都难受得吃不下睡不着,为此,妈妈带他去医院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小波马上就要康复出院了,可这时细心的护士发现,活泼的小波忽然变得异乎寻常地狐独离群,而且,突然不肯与任何人讲话了。
后来,医生了解到,原来小波的妈妈为了能让儿子早日康复,便吓唬他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如果跟陌生人讲话你就会死的”。小波害怕自己真的会死掉,便再也不敢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了。
小点评:有些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常用威胁恐吓的办法来束缚他们,希望他们能免受伤害。但是,做父母的利用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让他们置身于恐怖的境地,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这种爱的束缚已经是一种精神虐待了。
强强5岁小男生
强强活泼聪明,刚刚5岁,就会背唐诗、数数、画画,在幼儿园里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却总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评强强。有一次,强强画的画得了三等奖,当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拿给爸爸看时,爸爸却说:“别忘乎所以,你只得了三等奖,别的小朋友比你强多了。”可是如果强强成绩不好,爸爸又会说:“你真是猪脑子,朽木一根。”渐渐地,小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了。
小点评:故意轻视贬低孩子的能力,也是“精神惩罚”的一种表现。有的家长为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经常贬低孩子的进步,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从小就萌生自卑意识。而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人,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平平7岁一年级
平平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上课不守纪律,老师常在课堂上骂他:“有娘养,无娘教。”“去告诉你妈,你已经无可救药了!”当爸爸妈妈去找老师时,老师惟一的话题就是平平如何坏,如何不可救药。这位老师不但当着孩子本人的面这样讲,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讲,同学们也经常用老师的话取笑他。平平无力反抗,只能逃避,他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讨厌上学,后来甚至发展到只要一上这个老师的课,他就不可遏制的感到要解手,甚至早上已经解了手,上课仍然拉在了裤子上,而上其他老师的课就很少发生上厕所的事。
小点评:当孩子犯错误、做错事后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这已经不单单是精神惩罚,而是精神虐待了。频繁反复地侮辱漫骂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哀莫大于心死”,自尊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这个支柱如果被摧毁了,人的精神生命也就结束了。很多孩子后来出现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品德不良等,都与他们在童年时期心灵遭受过严重的创伤有直接关系。
为了这个策划,《妈妈宝宝》杂志记者特意来到儿科门诊,采访了儿科心理疾病专家,并与小患者的爸爸妈妈做了交流,发现精神惩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精神虐待也远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宝宝年龄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其实大错特错!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心表现形式与大人不一样而已。
什么是精神虐待?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虐待"的定义取决于文化因素
"精神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因素,同样的举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说法。但从心理学的临床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珍爱宝宝的自尊心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珍爱宝宝的自尊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家长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孩子,应多采取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训斥和责怪,应弄清其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找原因;
★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帐”抖出来,唠叨不停,使孩子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对孩子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应适当放松要求。在过分严格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相反,对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能放纵和姑息迁就,在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之克服缺点;
★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对成人而言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别的孩子,并与之相比较,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在孩子建立起初步的自尊心后,爸爸妈妈要像珍视和保护一件精美的玻璃器皿一样,珍视和爱护宝宝的自尊心,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带来伤害,让宝宝的心灵永远沐浴在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心之中。
特别感谢/王玉玮(儿科主治医师)
采写整理/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