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评论说您已经是国内幼儿文学的一个标志和典范,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大头儿子”系列故事的?
答: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在国内幼儿文学界是处于什么地位,它与我的创作目的无关,所以没必要去想,有评论这么说只是对我的鼓励吧,也许他们是希望我多写一些,因为写幼儿文学的作者太少。我大概是在1991年我儿子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大头儿子”系列故事的。
二、除了“大头儿子”系列,您还写过那些作品?
答:在“大头儿子”之前我写过幼儿长篇故事《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和系列童话《蘑菇熊》等。前两部都获过国家级大奖并被改拍成系列电视剧,《蘑菇熊》看到过的人不多,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是一部非常纯粹的、典型的幼儿文学,我很希望有多一些人读到它。之后我写过《一年级的马鸣加》《小女生毛毛虫》《幼儿园的男老师》《米球球》《卷毛头》等。
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和“小”是否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社会理念?
答:写作初期没有这么想过,现在也没有这么想过。我只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会喜欢作品中的主角是这个样子的。渴望长大是每个孩子刻骨铭心的愿望,从希望自己超过父亲直至驾驭整个世界与这种刻骨铭心是一脉相传的,尤其是男孩子。所以“大头”和“小头”在某种程度上愉悦了孩子的这种美好愿望。
四、您的“大头儿子”系列是给儿子写的故事。人们也都叫您做“大头儿子妈妈”或者是“围裙妈妈”。现在您还有一个两岁大的女儿,请问您有给她写故事的打算吗?
答:“大头儿子”系列不完全是给儿子写的故事,我理解你这里所指的是群体概念--男孩子们。至于说会不会专门为女孩子们写故事,只有到时候才会有答案。
五、最近接力出版社即将出版《不不园》,作者是日本的中川李枝子,听说您的写作理念受她的影响,有这回事吗?
答:不完全是。我的写作理念主要还是来自本土文化。至于《不不园》这本书,我很早就读过,记得当时读它的时候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哦,童话还可以这样写!它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便比较有信心写出长期萦绕在自己心头的“幼儿文学”。
六、您最近写就的《大头儿子和动物的故事》一上市就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孩子家长,您能说说这个动物系列和您的其他作品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答:以极其夸张的写实笔调来写动物,这在我是首次,也许这一点就是它的特别之处,也就是说把动物写出生活故事而不是童话故事,它写起来可是要动一番脑筋的哦!
七、您说过还要把“大头儿子”系列继续写下去,可以透漏一下都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吗?
答:是关于我们所处社会中一些古老、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职业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比如鞋匠、花匠等。
八、您最近几年得了不少奖项,它们都是什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上海作协幼儿文学奖等。
九、您的书已被改编成了动画片,您觉得孩子们是更喜欢动画片呢还是更喜欢您写的书?
答:这很难测定。我以上列举到的其他的书,比如《一年级的马鸣加》《贝加的樱桃班》也受到很多小读者喜爱。当然动画片有它不可动摇的优势——辐射广而且力度强。
十、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曾采访过您,您说您把自己的聪明之处都用在了写作上。可见您对创作情有独衷。您在创作的时候是否有一种愉悦的创作体验?
答:我就是为这个愉悦的过程而创作,就如同厨师在创造一道菜时凭自己的感觉在选配菜和调料那样,是一种非常感性的愉悦,而非理性上的愉悦。我想,所有创造性劳动的过程都是这样的。
十一、您对国内儿童文学的发展持什么态度?国内儿童文学还有哪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答:当然是肯定的态度,任何事物都需要发展。如果我们能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创作,那么儿童文学才能真正回归儿童—他们才是儿童文学的阅读主体。真正的百花齐放才会到来。